翻译行业究竟是什么样子行业报告数

最近翻译圈又被刷屏,而其中中国译协的年会可谓是赚足了大部分翻译行业从业者的眼球。年11月19日,中国翻译协会年会在北京国际会议中心召开,而会上发布《中国语言服务行业发展报告》,可谓意义非常重大。笔者作为一个行业老兵,给大家解读一下报告中的数据,还原一下翻译行业的现状。希望能够对一些准备学习翻译、正在学习翻译、或正在从事翻译行业工作的人带来帮助。

01

解析

首先最重要的一个数据是,年,中国语言服务企业产值为亿元。这亿元是由登记在册的家企业共同创造的,也就是说,中国语言服务企业平均营业收入约为.3万元,企业规模普遍较小。亿元是什么概念呢?年双十一,天猫一个平台的营收为亿元,也就是说,全国的翻译公司辛苦做5年,不如天猫双十一做一天。如果你认为.3万元这个数字不小,但这只是平均数,如果去掉营收前10名的公司再平均,这个数据基本上就没法看了。所以,下面的结论是,“中国语言服务行业呈茶杯盖结构”,即底部非常大,中间层很薄,但还有一点冒尖,而非底大头小的金字塔结构。说翻译行业小,并不是让大家都别做翻译了,而是正是因为翻译小,我们才要给它做大。翻译不是传统行业,不是衣食住行此类每个人都需要的东西,所以不可能遍地都是机会。而从另一个方面说,翻译行业的竞争并没有传统行业那么激烈。我觉得中国译协应该继续给出一个数据,翻译公司的老板有多少是译者出身。在行业中这么久,也跟很多译者、翻译公司的老板打过交道,目前的翻译行业中,绝大多数翻译公司的老板自己都不曾经是译者。译者都去给人翻译了,自然行业的话语权就交给了其他人。观点:上个世纪翻译行业的主要盈利模式在于渠道和信息的差异。随着信息开放程度越来越高,信息的获取成本越来越低,因为以前就一个人或几个人第一时间知道项目信息,而现在是一群人在第一时间都知道了。第一个阶段,比如A公司有一个翻译需求,A公司相关负责人告诉了B,B就获取了第一手的信息,而B可以只靠这个信息赚钱的。如果这是一个元的项目,B找到开翻译公司的C,以元或更低的价格,把这个项目委托给C,C组织生产,完成订单,这样B和C就可以都赚到钱。而接下来,B公司获得了很多的翻译需求,干脆自己成立一个翻译公司,组织人做翻译。很多翻译公司老板就是这样做起来的。到了下一个阶段,A公司有翻译需求,并不一定会联系B,可能会联系很多人,或者大型企业直接去网上发布招投标信息,这样信息差的优势就小了很多,也会有很多从事翻译工作的人,也有机会接触到最终客户。而互联网+翻译,是让需求方把翻译需求发布到一个特定的平台,然后有很多供应商在平台上接单,现在流行的众包平台就是这个模式。所以,翻译行业的重心已经开始由市场导向,慢慢在向资源导向转移。也就是说,大家获取翻译需求信息的机会逐渐在趋于一致,但是后台生产水平决定了是否能做好客户的订单,是否能与客户保持良好的合作关系。所以,把译者推到前台,是时代的召唤。

02

解析我们再看这些数据。解释下语言服务需求方,就是我们说的最终客户。可以是企业,也可以是个人。比如,腾讯要把王者荣耀翻译成英文版,那腾讯就是语言服务需求方。如果你要把自己的简历翻译成日文版,你也是语言服务需求方。那我们看,77%对翻译工作进行外包,证明绝大多数语言需求方自己是不懂翻译的。那23%不需要外包的,都是什么公司呢,笔者的职业生涯初期,就是在这样的公司度过的,IBM和东软,这些有自己翻译团队的公司,往往都是大中型企业。还有一些外贸公司,他们也会有翻译需求,但是公司员工至少都要精通一门外语,除了平时做业务,公司有翻译需求的时候,自己的员工可以顶上去。这需要公司有实际的业务、以及相当的规模。那如果一个小公司,比如一家小型的软件公司,跟国外的客户合作,遇到翻译问题,比如客户来访开会、签合同等,就只能求助于翻译行业的从业人员。笔者也曾经给很多公司做兼职口笔译,与一个客户一直维持了接近10年的关系,每年他们公司的客户会来访一两次,老板会找到我,给他们做现场翻译。而85.2%的外包价格低于元/汉字,这里指的是笔译。有的人看到了这个数据,会感到很奇怪,外包价格这么高么?对的,就是这么高。因为这是语言服务需求方外包的,但到了译者手里,中间又有几次倒手,谁也不知道了。所以译者想要获取更高的单价,唯一的办法就是不停地往上游走。如果一个元/千汉字的需求发出来,可能中间经过3次转包再到译者手里,第一级转包留80元,第二级留50元,第三级留30元,给译者就剩下元了。而且数据显示,85.2%是在元以下,而转包商在上游,更容易保证自己的利益,所以在下游的译者,只能是以更低的价格拿到任务。后面两个数据其实没什么太大的意义,你让任何人说,大家都认为翻译质量很重要,以及翻译劳务派遣人员的平均薪资这个区间太大,而且存在城市的差异。可能在一个三四线城市,0元工资生活还能过得下去,在北上广深一线城市,甚至连吃饭都会成问题。所以笔译服务在三四线城市更适合,而口译就只能尽量到一线城市,小城市一年下来一共也没几场像样的会议。观点:77%的语言服务需要外包,证明这个市场还是有的,需求还是存在的。85.2%的外包价格低于元/千汉字,我认为证明这个价格还是说得过去的。问题出在中间商赚取了太多的差价。互联网+做的就是这个事情,你看瓜子二手车的广告是怎么说来着,“没有中间商赚差价”。一部分从业者说,译者是没有能力独立提供解决方案的,所以翻译机构的存在是有必要的。那么,译者有什么?翻译机构又有什么?笔者也是译者出身,也自己做了翻译公司,我们的做法就是尽量帮助译者,让他们有独立解决问题的能力。其实在这个过程中,我们遇到了很多的麻烦,更多的译者朋友喜欢说:“我就只管干活赚钱,经营管理的事情跟我没关系”。人各有志,任谁也不能强求,我们只能帮助那些想往行业上游走的译者朋友改变自己的命运。语言需求是在不断增加的,但语言服务的增加幅度,远远不如服务提供方增加速度快。那么译者朋友们如何在激烈的竞争中保持自己的优势,我认为主要有以下几个方面:1,提高独立提供解决方案的能力,而非文字处理能力。翻译是面向客户的,而不是面向文字的。2,在保证翻译质量的前提下,借助机器翻译、机辅翻译提高翻译效率。在人工智能的冲击下,翻译的价格一定是下行的,如果做翻译价格越做越高,那只有死路一条,无论你质量多好。3,提高自己的综合能力,译者不仅要能做翻译,还要能谈客户、做售后、以及深度发掘客户的合作关系。无论是给翻译公司还是最终客户提供语言服务,把现有的客户资源留住,再谋求更大的发展。21世纪需要的是复合型人才。

03

解析

语言服务提供方,通常指的是翻译公司。比如腾讯的王者荣耀要翻译成英文,他们会委托一个翻译公司做供应商。70.6%的翻译公司营收小于万元,这说明绝大多数的翻译公司都是小公司。47.2%的中英互译价格区间在-元/千汉字,这个数据太重要了,说明的问题是,翻译公司接的稿件其实价格很低的。对照着上面的数据看,85.2%的外包价格低于元/千汉字,可以在一定程度上说明,语言服务需求方和语言服务提供方中间,还有比较客观的利益损耗。我相信这个利益损耗会越来越小,而靠信息差赚钱的,生存空间在被挤占。理想的情况是,语言服务需求方的外包价格,就直接等于语言服务提供方的接单价格,这证明语言服务的需求发布,准确有效的找到语言提供方。还有,翻译公司也要生存的,要缴税,要付办公室房租、还要给员工发工资,还要负担获客成本,如果翻译公司千字-元接稿,给译员多少才能够支撑起一个公司的运营呢?目前数据基本上是40%。多数的兼职译者或自由译者拿到的是税后收入,如果按照国家规定缴税,翻译属于劳务报酬,每个月超过元的部分,按20%缴纳个人所得税。目前依法缴税的译员少之又少,所以翻译公司给译者发稿费,自己也承担了税务的成本。

观点:

说出来会有人反对,但这是我看到的事实。翻译价格越来越低,并不是因为初级译者在拉低单价,就像大家都知道的,字幕组都是免费在做翻译,其实这并没有影响翻译行业整体的价格。为什么有如此多的免费资源,语言服务需求方还要千字几百块往外发布稿件呢?根本的原因在于,绝大部分译者并不知道自己的水平值多少钱。我觉得免费做或低价做的译者反而比较好,因为他们有自知之明。还有一部分水平很高的译者,愿意降低身价做任务,其实这也并不是太大的问题,降价促销这是市场行为,人家愿意这么做,谁也说出什么。但是绝大多数水平不上不下的译者,自己翻译出来的东西连正确性都不能保证,就喊着提高翻译价格,提高译者待遇,这些人才是让行业蒙羞的罪魁祸首。好译者不愁没稿件做,也不愁没有好价格。现在互联网时代,信息如此发达,兼职译者也好,自由译者也好,自己都会有一些合作过的客户,想想为什么别人不合作了,多从自己身上找原因。如果一个工作了三五年的译者,做出来的东西还需要别人评审修改低级错误,那很遗憾地说,这样的翻译不值钱。就好像你们家盖房子,找了一个人或者一个工程队,房子在工期内干完,盖得特别漂亮,就房顶漏了个洞。你觉得,这房子你会付钱吗?

04

解析

自由译者,是多少学翻译的人向往的职业。看到这个冷冰冰的数据,会不会感觉到有些灰心丧气?笔者也做过自由译者,我做自由译者,那时候,数据绝对是在这个平均线之上的,而且还要高出很多。笔者把翻译分成三个阶段:

1.0阶段,纯手翻

2.0阶段,机辅翻译(CAT)

3.0阶段,MT+PE(机翻+人工校对)

这三个阶段我都可以做,也都做过非常有代表性的任务。

1.0阶段的翻译,我只做图书翻译。

图书翻译要赚的不是钱,而根本的目的是,这可以证明你是一个译者。笔者从年开始,每年至少翻译一本图书,至今已坚持了6年。今年年初翻译了前荷兰球星古力特的自传《古力特教你如何看足球》,19万字,税后稿费10元,用时一个月。这算是很低产了,但书就是要这么精雕细琢,不能浮躁。而且,出版社到现在为止仍然没有付我稿费,因为出版周期很长,出版社前期花了很多钱,买版权、请翻译、找排版、做营销,让人先把书卖卖,回笼点资金再付稿费,也并无大碍。

2.0阶段的翻译,那就是纯粹为了赚钱了。

首先译者得让客户信服,有自己的翻译作品,比发个简历更有说服力。作为译者,无论你的履历有多么光鲜,在跟客户打交道,尤其是新客户,双方都是从互相不信任开始的。年我从国内的一个翻译公司接到一个订单,10w字英翻日,价格是千字元。我用塔多思,一周时间翻译完,00元赚到手。很多人会羡慕,但大多数人没有告诉你的是,我之所以能接到这个订单,用了一年的时间维护客户的关系,从千字七八十的稿件做起,任劳任怨。这是客户对我工作的肯定。同样年也接到一个30万字的订单,一个月的时间,千字块,赚了3万块。道理相同,我从年开始就给这家公司做翻译和校对,曾经晚上1点给我打电话,让我做一个急稿,我做到了凌晨5点给交了,而且我并不会收取加急费。翻译行业没有锦鲤,如果有人突然告诉你,要给你一个几万块的稿件,那十有八九是要不回来钱的。很多人都在纠结,遇到客户赖账怎么办,其实很简单,如果你对于你客户的价值,要大于这笔稿费,那客户就没有赖账的道理。如果你是随便一个随便换个人都能替代的水平,那任何一次合作都是在碰运气,客户拉黑你是没有任何成本。

3.0阶段,我们现在正在做的事情,从翻译行业的任务分布来看,传统笔译约占翻译行业的40%,口译占20%,而机翻+人工校对占到了10%。看着数字不多,但是这个比重会越来越多的。我们曾经接到一个任务,翻译一份财务报表,几十万字只给两三天的时间,价格也非常低,解决方案只有机器翻译加人工校对。有人问,质量能保证么?至少质量在客户的可接受范围之内,我们也花费了大量的时间和精力做后期校对工作,但是痛点是,懂得机器翻译+人工校对的译者太少了。

对于自由译者的这个数据,我还有一个质疑点,自由译者顾名思义,是译者,虽然也可能有副业,比如代购,或家教,但主要靠翻译吃饭的。1.0阶段的手工翻译,一个人就算是做得慢,一天也能做0字。那么,79.2%的人接单价格在千字元以上,我们按一天一人最低0字,每千字一个月工作20天,就是元的收入,这是比较低的了,实际上每天能做甚至上万字的译者多的是。但是66.7%的自由译者月收入少于0元,且相当一部分人没有任何的社会保险。这就说不通了。唯一合理的解释是,自由译者不需要工作20天,或者工作不饱和。但问题是,能做自由译者的,至少都是一门外语相当不错的人,这个社会掌握一门外语,在二线城市找一个三四千的工作应该并不难,在一线城市收入会更可观,且用人单位会承担其社会成本,那么他们为什么要做自由译者呢?

观点:

1,很多自由译者其实并不是真正的自由译者。

有的人想考研、想考公务员、教师证,在家里不工作,做翻译赚个淘宝钱,严格意义上讲,这些人并不能划入自由译者的范畴。自由译者的收入是很高的,大多数自由译者并不是为了自由,而是为了比上班有更高的收入。才会选择做自由译者。同样,自由译者的水平也是普遍很高的,且有很强的自律性。如果没有自律性的人,建议还是乖乖上班去,至少上下班打卡考勤,能让你更自律一点。当然,随着国家二胎政策的开放,有一部分特殊的群体越来越多地加入了自由译者的行列,就是宝妈。利用零散的时间做点翻译,不至于与社会脱节。

2,自由译者并不自由

刚才说过,自由译者最重要的是自律。自由译者并不是说你想什么时候做翻译就什么时候做,而是客户要你什么时候做翻译你就什么时候做。这个不解释,做过都知道,没做过的,做做也就知道了。

3,自由译者想要长久,不在于开拓客户的能力,而在于维护客户的能力。

77.8%的自由译者每个月营销费用小于元,其实根本不需要营销,笔者做自由译者的时候,也没有什么营销费用。专业的服务就是最好的营销手段,帮助客户解决棘手的问题,效果远远好于做广告或跟客户吃吃喝喝拉关系。绝大多数自由译者在不停地重复找客户-丢客户-再找客户-再丢客户这样的循环,这才是根本问题所在。典型的案例是,两个老客户同时来稿件,而自己只能接一个,另一个怎么办?你拒绝了,客户很可能就丢了。很多自由译者的选择是比价格,但这是最坏的办法。如果你可以把客户介绍给一个靠谱的同行,那维系住客户的机会就大多了。原因,首先客户的诉求得到了解决,而且这其中你的作用功不可没。其次,虽然介绍给了别人,反正你自己做不了,客户终究是要找一个别人的,莫不如介绍个自己熟悉的同行。就算是下次客户可能找你的同行了,你的同行也是自由译者,也会遇到稿件冲突的问题,也会把客户分享给你。最后,这样做,会让你有很多的朋友,而这些人才是真正能够帮助你的人。

05

解析

这才是真正让人头疼的事情。MTI(翻译口笔译硕士)从7年开设到现在,已经顺利实现了赶英超美的大跃进目标,目前中国的翻译人才输出量已经是世界顶尖水平。但数量顶尖,质量如何?我们来看,46.7%的笔译老师没翻译过20万字,73.7%的口译老师没参加过10场口译。大家听过的段子是,你的数学是体育老师教的,可这就是我们的翻译教育每天都会上演的段子。所以,学翻译的同学,如果你想做翻译(这里补充一个数据,翻译硕士毕业后,从事翻译工作的人数只有3%),那就只能靠自己了。

对于CATTI这个考试,笔者并没有参加过,也没有什么证书,我不予评论。有证书固然是好的,但没证书并不意味着就没法做翻译,希望各位能够客观地对待证书的问题,不要因为自己没有这个证书就灰心丧气,也不要因为有了这个证书就志得意满。在我看来,这充其量只是一张纸而已,连你是个翻译都证明不了。

观点:

1,MTI不是学翻译的地方。想学翻译,可以读MTI,但要靠自己学。

很多人哭着喊着说,我就要做翻译。但如果你告诉他,翻译的工资一个月就只有0块,你再看看他们做不做?想学翻译是好的,我相信大多数学习外语、学习翻译的人都想做翻译,但后来为什么就不做了呢?如果把问题都归咎于学校,显然有点不公平,而且MTI是研究生,不是初中生,不需要班主任天天跟着屁股后面追作业。

2,MTI最不该开的就是外语课。

我们就拿最有代表性的英语翻译举例,如果以前做翻译需要2-3万个单词量储备,现在-1万个就够了。剩下的交给网络啊。尤其是笔译,那是开卷考试,查字典的本事比背单词的能力要重要多了。不会的可以查,不查那就是懒惰了。为什么现在的译著翻译水平普遍准确度会比上个世纪更高?老一辈的翻译家为了查证一个词,可能要跑几个图书馆,看好几本书,但现在鼠标键盘就可以轻松搞定。如果现在的译文水平还不如上个世纪,那还翻译个什么劲?而且计算机的出现,大大提高了翻译速度和效率,在电脑上打字总比手写更快吧。还有那么多的CAT工具、机器翻译来辅助,做翻译应该更容易了,但实际上我们并没有做得更好。

前几天听了一个大咖同行的课,非常有帮助。课上说,他们公司曾经收集了许多翻译公司的中翻英的语料,但发现质量一塌糊涂,根本不可用。笔者倒觉得这并没有什么可诧异的,不可用就对了,可用才奇怪了,开个玩笑说,几千年来就没有哪个国家和民族的文化能同化都了我们中国人,就算英语是世界语言,到了中国也得变成add-oil这样的chinglish.翻译本就是以目标语言为母语的工作,中翻外之所以那么多,是因为改革开放这40年以来,我们国家迫切地要引进来,走出去,而且我们的劳动力成本比大多数母语国家的人要低。但随着国家的发展,我们也用得起老外,懂中文的外国人也越来越多,翻译终归会回到母语为目标语言的本质。因此,中翻外的需求一定会逐渐减少,而外翻会慢慢成为主流。你英语再好,莫言的小说也只会找一个美国人来翻译,但你中文不行,翻译这碗饭会越来越难吃。还有我想问那些每天说自己擅长中翻外的译者朋友们,我们的母语有那么难学吗?

想学翻译、做翻译,最重要的前提是先懂翻译。很多时候,在有限的知识范围内,一个人的认知往往很可能是错的。先要知道真相是什么,再决定是否要继续,这才是一个正确的价值观。不懂怎么办呢,学呗,网络这么发达,对于翻译的讨论,相信网上随处可见的。

06

这里只说一个热点问题,就是人工智能翻译。前些日子







































北京中科白瘕风是几级医院
北京白癜风治疗最新方法



转载请注明:http://www.92nongye.com/xxnr/xxnr/204621714.html

  • 上一篇文章:
  •   
  • 下一篇文章: 没有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