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年开始的课程改革,称为是中国华人民共和国成立以来的“第8次课程改革”。“课改失败,原因何在”?简言之:官僚主义和形式主义两者结合,是造成课改失败的根本原因。“课改两大理念”违背教育学的基本理论,教学实践中难以操作,试行的结果效果很差,这是造成课改失败的直接原因。
一、“主旋律”与“异曲调”
陈兴中先生在《教育科学论坛》上发表:《课改呼唤文化力挺》(以下简称“陈文”),“陈文”对笔者在兴华科学教育网以《十年课程改革的理论分析》(以下简称《理论分析》)发表的文章,以及发在网上的“打油诗”《课程改革十年有感》(以下简称《十年有感》),提出批评。主要是笔者认为:“十年课改基本失败”,而且,分析了课改失败的根本原因和直接原因。“陈文”是笔者见到的“捍卫新课改理念”中很有理性精神和学术深度,而且,文笔优美,感情至深。笔者乐于认真回答批评,并且乐于修正错误。
“陈文”认为《理论分析》和《十年有感》“这些,就是课程改革“主旋律”中的“异曲调”。查教授的两篇文字,前者理性思辨,后者幽默抒怀,两相呼应,否定的基调不变。从字里行间流露出的怒气与怨气,足见作者难以消减的心灵困境,难以释怀的情绪郁闷。以平和之心倾听查教授内心的声音,笔者仍不免困惑。”我接受陈兴中先生的善意批评,但是,本篇《回答》也可能比较“尖锐”,文如其人,难改啊!请原谅!
“陈文”一开头就将笔者的文章列为“主旋律”中的“异曲调”。笔者的两篇文字具有较强的学术和艺术的自信心,有多年教学、教研、编写教材、教师培训的实际经验,有对于教育理论的系统研究作为后盾,自我感觉没有“心灵困境和情绪郁闷”。笔者是一位很快乐的人。笔者虽然年过七十,但一直保持童心,童言无忌,有话直说,实话实说。如果其他人感到笔者有“怒气与怨气”,笔者一定要深刻反思,认真改正。“怒气与怨气”发给谁都不好!这会伤害他人的心灵情绪,又贻害自己的身心健康。一有“怒气与怨气”,就要坚决调整,接受批评!
首先论述如何认识“主旋律”。政治上有“主旋律”,也需要“主旋律”,简单说就是要体现主流意识形态。当代中国政治的“主旋律”就是“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社会”,这必须坚持,不能动摇。但是,在课程改革中,在一些人看来,往往是某个领导定的调,就是“主旋律”。这是在乱用“主旋律”。课程改革的“主旋律”是什么?一些人认为只能为课程改革唱赞歌,不能唱反调;只能说正确,不能说错误;只能说好,不能说坏;只能说成功,不能说失败。这样看待所谓的“主旋律”,是非常不对的!
当笔者在网上发表了《新课程改革需要“软着陆”》时,一位研究生,诚恳地告诫说:“老师,您最好不要给潮流唱反调!”,一位远方的教师好心地发短信提醒:“谨防与主流不一致而遭到迫害!”。笔者坚信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社会的民主制度。本文将具体论证“十年课程改革”正因为违背了“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社会”这一“主旋律”,所以不成功!
学术研究,教育改革,也需要强调官定位的“主旋律”吗?不能!一强调所谓的“主旋律”,就容易搞“一言堂”!就会违背“实事求是,解放思想,与时俱进,科学发展”,就限制人们创新!辩证地看,“主旋律”也会转调,异曲调也可能成为主旋律。十年“文化大革命”时所谓的“主旋律”,不是就“拨乱反正”了吗?年的教育革命中的课程改革,年开始的十年文化革命中的课程改革,现在都公认是失败的。
笔者要强调指出,对于“学术研究”不能用行政主观制定的所谓“主旋律”去加以限制。这是完全违背中国共产党关于发展科学和艺术的基本方针“百花齐放,百家争鸣”,完全违背“科学发展观”。如果借口所谓的“主旋律”限制发表学术见解,往往让官僚主义和形式主义通行无阻,这实际上是在给我们中国共产党“帮倒忙”!在给教育改革“帮倒忙”!在给科学地培养我们的下一代“帮倒忙”!
“陈文”写道:“关于课改的不同声音与论争,自年起就开始发生,至今虽主流共识鲜明,但教育的复杂性,改革的艰巨性,以及观察的多角度和思考的多元性,注定不会面对改革‘同唱一首歌’。”这说得很正确。只要我们大家都认同“教育的复杂性,改革的艰巨性,教学的多样性”。我们就会看到,从开始的这一场“自上而下”行政推动的课程改革运动,忽视了教育的复杂性,忽视了改革的艰巨性,忽视了教学的多样性,这就必然导致“十年课改基本失败”。
笔者在年底写了一篇文章:《对新课程改革的三点提醒》,其一,注意辩证思维,克服非此即彼;其二,注意打好基础,克服好高骛远;其三,注意情绪安定,克服急功浮躁。《光明日报》年3月30日,给我寄来排稿的清样,说明已经通过初审。但是,编辑室主任写信说:最后“送审未获通过”。笔者第一次尝试到所谓“主旋律”的威力。新华社新闻信息中心编印的《高管专供信息》(教育版),于年3月24日第11期,发表了笔者这篇文章,说明这篇文章有合理之处。这是新华社的内刊,领导们是能够看见的。
笔者汲取所谓“主旋律”威力的经验教训,所以,有关批评新一轮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的文章都先发表在网上。看一看大家的反响,再交给正式刊物发表;或只发表在网上,根本不必发表在刊物上,以免刊物的编辑受到一些坚持所谓“主旋律”的领导的责难和批评。笔者充分理解编辑们的处境。这正是课程改革的文化问题了。《课改呼唤文化力挺》,这个题目很对。没有科学的精神,没有民主的态度,没有开放的心怀,没有文化的支撑,课程改革很难成功。
是不是因为有此经历,于是笔者就对于课程改革存有“怒气与怨气”呢?这是属于“潜意识”了!笔者自己不觉得,但是,我的朋友陈兴中先生有此感觉了!笔者必须接受批评,认真反思,诚心改正!坚决不能有“怒气与怨气”。对己对人都需要有“与人为善”的“批评和自我批评的精神”,知无不言,言无不尽。一定要心平气和,态度端正,理性分析。这一点笔者十分认同。
年12月15日,钟启泉教授在《中国教育报》发表《对话》,就新课程改革5年的进程,发表总结式的回顾和展望。标题是:《义无反顾奏响改革进行曲》。笔者不同意《对话》的几项主要观点,立刻写了《新课程改革需要“软着陆”》一文,与之争鸣。作者是属于课程改革的“非主流-稳健派”,我预感到《新课程改革需要“软着陆”》也会得不到公开刊物的发表。于是就在年12月29日,发到“传播学论坛”的网页上。由于“北京大学中文论坛”很快就转载这篇文章,在较短时间内引起了全国较多教师和读者的北京治疗白癜风术需多少钱北京看白癜风去哪家医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