这篇文章是「律器」专栏的第一篇文章,之后的每周更新将会首发在律脉的专栏平台(智善联合发布),主要想借此跟大家聊一聊:作为技术派律师,在工具选择和使用上的一些心得体会,希望能一定程度上降低大家的学习成本。
孟子曰:“人之患在好为人师”,但每次吃饭聚会,还是忍不住向身边好友分享一些好用的生产力工具,很有意思的是,各行各业里,律师同行给我的答案最是类似。
我知道能提高效率,但,一是我未必学的会,二是我真没时间啊!这是我在芳草地和大学时代的学霸好友介绍Teambition之后,他的原话。我特别理解,因为吃完饭还要回去加班写材料,至少9点半才能下班的低年级律师,让他再抽出时间学习看起来并没那么急迫的加分技能——如何使用工具,这事儿本身就缺乏充足的内在驱动力。
“你不是都会用么?”
“对呀。”
“那你以后隔三差五就给我分享一点,都别太长,几分钟时间,让我轻松愉快地走向新时代吧,嗯,这顿我请了!”
“……这个……好吧……。”
工具的选择和使用,确是我一大乐趣所在。大学虽是法律专业,对系统、软件、方法论的热情似乎一直比对四要件和三阶层高出一截。从大学开始到党政机关秘书再到逃离体制,研究过C语言算法、负责过单位信息化部署、成为印象笔记官方认证咨询师、通过在行平台分享GTD工具、前阵子还在朝夕日历上讲了一次人的线上课。很多工具用了快有10年,我渐渐发现:在这个过程中,作为使用者,不断精准工具定位,打造专属系统的同时,也被工具深刻的影响,在潜移默化中掌握了不少优秀工具背后所承载的核心能力及思维方式。
德鲁克说:一个高效组织的价值就在于能发挥个人的长处,规避个人的短处。
某种意义上,这也是我们选择和使用工具的根本出发点。在工具的帮助下,我们的诸多局限得以突破,又在工具重塑的限制中博得更大的自由。
近几年来,大家对律师工作方式的变革需求越来越迫切,互联网对律师行业的影响,特别是一些互联网工具在律师工作场景中的应用,被人频繁提起,很多律师甚至为此不惜投入几万元的学费。在规模不断扩大但分层愈加严重的法律服务市场,那些手握利器的组织和个人,在悄无声息中,渐渐把关闭认知模式的同侪拉下,假以时日,终将一骑绝尘。
前些日发现蒋勇老师早在12年就精准概括了法律互联网的几大特征「无边界,移动化,大数据」。正是强大的趋势把握能力,让天同律所精准聚焦、踏实积累,在业内独树一帜。后来更是提早布局,孵化出无讼这个已汇聚30多万精准人群的垂直社群,其中的势能还在持续积累,而势能背后的想象力及隐藏的商业价值更是不容小觑。
在坚果云组织的一场讲座中,郑伟律师生动地展示了一名技术派律师如何用诉讼可视化技术在法庭上「吊打」对方,场景颇为壮观。面对技术上的降维打击,除非在专业和能力层面有巨大优势,否则在看起来几乎「显失公平」的竞争中很难获得胜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