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湖北省工业产业结构与就业结构偏离程度的评估
结构偏离度指某一产业的就业比重与增加值比重之差。一般来说,结构偏离度与劳动生产率成反比。结构偏离度大于零(正偏离),也即该产业的就业比重大于增加值比重,意味着该产业的劳动生产率较低。反之,负偏离则意味着该产业的劳动生产率较高。从另外一个角度来说,结构正偏离的产业存在劳动力转出的可能性,相反,结构负偏离的产业则存在劳动力转入的可能性。如果国民经济各产业都是开放的,产业间没有行政壁垒,即呈完全竞争状态,那么通过市场对劳动力资源的重新配置,会使各产业的生产率逐步趋于一致,各产业的结构偏离度也就逐步趋于零。
根据湖北省年1%人口抽样调查数据资料和相关年度资料对湖北省工业产业结构与就业结构偏离度作分析,呈如下特征:
(一)从总体看年,湖北省工业产业结构偏离度的绝对值为1.6%,其中采矿业结构偏离度为-0.8%,制造业结构偏离度为0.1%,电力、热力、燃气及水生产和供应业结构偏离度为0.7%。采矿业较高的负偏离度意味着该行业劳动生产率相对较高,还可吸纳劳动力转入;电力、热力、燃气及水生产和供应业较高的正偏离度意味着该行业劳动生产率较低,仍有大量的劳动力有待转移。
(二)从内部看从采矿业内部看,传统开采业呈较高正偏离,现代采选业呈较高负偏离。在采矿业的各个行业分类中,结构偏离度为正数的行业有3个,分别是煤炭开采和洗选业、石油和天然气开采业、开采辅助活动,其余行业的结构偏离度均为负数。在结构偏离度为负数的行业中,非金属矿采选业的负偏离度相对较高,为-1.39%。值得指出的是,其他采矿业、有色金属矿采选业的结构偏离度绝对值竟是各自就业比重的2.39和2.28倍,说明这两大行业的劳动生产率较高,具有较大的劳动力吸纳空间。
从制造业内部看,劳动密集型产业呈较高正偏离,高技术产业呈较高负偏离。制造业总体结构偏离度不大,但各个行业的偏离状况差异显著。其中,纺织服装、服饰业,黑色金属冶炼和压延加工业,汽车制造业,电气机械和器材制造业等行业呈较高正偏离;农副食品加工业,烟草制品业,化学原料和化学制品制造业,非金属矿物制品业等行业呈较高负偏离;有色金属冶炼和压延加工业,废弃资源综合利用业等行业的偏离程度较低,意味着这些行业发展相对稳定。
从电力、热力、燃气及水生产和供应业内部看,水的生产和供应业呈较高正偏离。水的生产和供应业偏离度为0.,意味着该行业劳动生产率较低,仍有大量的劳动力有待转移;电力、热力生产和供应业偏离度为-0.,意味着该行业劳动生产率相对较高,还可吸纳劳动力转入;燃气生产和供应业的偏离度为0.,意味着该行业发展相对稳定。
(三)从地区看地区差异明显,经济较发达市偏离度比经济欠发达市低。从结构偏离度绝对值看,武汉、十堰、襄阳、荆门、孝感、荆州等经济较发达市的偏离度均较低;黄石、咸宁、林区的偏离度均较高,其中,林区的偏离度最高,达71.2%。
从采矿业看,孝感、潜江等2个市的偏离度为正,1个市为0,其余14个市的偏离度为负。其中,潜江呈较高正偏离,偏离度为35.8,主要是因为今年江汉油田不景气导致采矿业增加值大幅下滑;林区呈较高负偏离,偏离度为-34.2,吸纳劳动尚不足,应大力挖掘该行业的就业潜力。
从制造业看,十堰、荆门、潜江等3个市的偏离度为负,1个市为0,其余13个市的偏离度为正。其中,宜昌呈较高正偏离,偏离度为13.3,该地区此行业劳动生产率较低,仍有大量的劳动力有待转移;潜江由于受到采矿业影响,呈较高负偏离,偏离度为-35.6。
从电力、热力、燃气及水生产和供应业看,十堰、荆门、随州、恩施、仙桃、天门、神农架等7个市州的偏离度为正,1个市为0,其余9个市的偏离度为负。其中,林区呈较高正偏离,偏离度为25.3,该地区此行业劳动生产率较低,仍有大量的劳动力有待转移;宜昌呈较高负偏离,偏离度为-7.8,吸纳劳动力尚不足,应大力挖掘该行业的就业潜力。
二、湖北省工业产业结构和就业结构协调发展的制约因素
从理论上讲,制约产业结构和就业结构协调发展的因素很多:有宏观原因,也有微观原因;有经济原因,也有社会原因;有政策因素,也有非政策因素。本研究侧重从产业自身、供求结构以及要素投入等方面来进行分析。
(一)行业自身的影响“十二五”以来对湖北工业总量增长贡献较大的行业主要是汽车制造业、农副食品加工业等传统产业,高新技术产业在全国仍缺乏比较优势,年湖北高新技术产业增加值仅占GDP的17%,湖北工业中计算机、通信和其他电子设备制造业的增加值仅占工业增加值合计的4%,通信电子设备制造业发展滞后直接导致工业产业结构的高技术化进程受阻。从企业单位数、从业人员数,还是营业收入、利润总额等指标看,在工业企业41个行业大类中,排名前10的主要是上述劳动密集型产业(见表6)。相比之下,医药制造业,计算机、通信和其他电子设备制造业,仪器仪表制造业等高技术产业的企业单位数、从业人员数、营业收入和利润总额所占比重偏小,虽然计算机、通信和其他电子设备制造业的营业收入和从业人员的排名也进入了前10,但位次靠后。显然,这种低技术水平产业占主导的格局使得产业结构升级缺乏相应的技术基础和素质。
(二)供求的影响越完善的市场经济和买方市场条件下,产品的需求结构对产品的供给结构决定作用明显。改革开放以来,湖北人均收入和消费水平有了很大的提高,逐渐由商品性消费为主转变为非商品性消费比例的扩大,由生存型消费转变为享受型、发展型消费。年,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为元,比上年增长8.8%,农村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为元,比上年增长9.2%。旅游消费热已在居民家庭中兴起,尤其是住房、汽车的消费,带动了众多上、下游产业的联动发展,消费层次提升与消费结构转换客观要求产业供给结构作相应调整。同时,随着城市化进程的加快,更多的农村人口转化为城市人口,由此增大对现代消费服务的需求总量。
(三)投入要素的影响1人力资本缺口人力资本在低层次上供给过剩和中高层次上供给不足并存,并且总体存量层次低,是造成人力资本和产业结构错位的重要原因。年第六次人口普查资料显示,湖北省城镇就业人员的学历水平和技能水平均偏低。从湖北单位就业人员的学历结构看,初中及以下的学历占比超过五成(54.7%),高中和大专学历占25%和12.1%,大学及以上学历占8.2%(见表7)。相对文化程度较高者而言,文化程度较低的劳动力更容易受产业结构升级的影响,也更容易失业。一方面,由于文化程度较低,所以无法适应技术升级的需要;另一方面,较低的文化程度也妨碍了对其他行业技能的学习,以至无法适应行业转换的要求。这种人口受教育程度水平决定了现阶段结构性失业的必然性和严重性。同时,受劳动力素质较低的影响,部分需要高素质劳动力的行业出现岗位空缺,影响了行业的发展,也使行业结构和就业结构调整受阻。
2技术性缺口技术创新和技术进步在历史上一直是产业升级和经济增长的主要推动力量。虽然随着以促进科技与经济紧密结合为主要目标的科技体制改革不断深化,湖北省市场配置科技资源的基础性作用不断增强,企业日益成为技术创新的主体。年末,在我省规模以上工业企业中,开展RD活动的单位有个,占全国的3.1%;RD人员全时当量9.15万人年,占全国的3.5%;RD经费支出为.95亿元,占全国的3.9%。湖北产业的协调发展仍面临着技术性约束缺口,存在的主要问题是:(1)基础性和原创性的研发投入仍显不足;(2)研发资金投入渠道比较单一;(3)部门投入比较差距明显。虽然湖北开展科技活动的单位数比广东、山东、江苏等省份多出很多,但科技活动人员、投入的科技活动费、RD经费却比这些省份低很多。
三、促进湖北工业产业结构与就业结构良性互动的对策建议
湖北省工业产业结构变迁与就业结构变迁的脱节将对湖北工业产业结构的升级、经济持续稳定增长、就业的增长产生重要的影响,应当采取有效措施加以矫正。制约因素的多样性决定了对策的多样性。根据以上分析结果和影响因素,提出以下对策建议:
(一)实施积极的工业产业政策,优化工业产业结构处理好工业产业中的劳动密集型和资本密集型产业的关系,立足发展劳动密集型产业的同时,向劳动技术密集型、劳动知识密集型演化和升级。劳动密集型产业符合湖北省的资源禀赋特征和比较优势原理,仍然是湖北省工业的比较优势所在。发展劳动密集型产业与重视生产技术进步,提高生产率并没有本质冲突,因为一些技术进步可以减少资本的使用,使稀缺的资本得到更好的利用。应加大对农副食品加工业等劳动密集型产业的改造升级,加大对机械、电子、信息、石化等产业的培育。可以在若干产业或产业群中同时发展劳动密集型产业、劳动技术密集型和劳动知识密集型产业。
(二)加强制度创新,完善劳动力市场湖北的就业市场仍存在断裂和残缺,城乡二元结构未被打破,城市内部又存在国有经济部门和非国有经济部门,正规部门和非规部门分别发挥作用的劳动力配置机制,就是非正规部门内部,在工资待遇和劳动保障等方面也存在断裂。这种不完善的劳动力市场使得产业结构和就业结构的协调演变缺乏必要的条件。因此,加强制度创新,完善劳动力市场是当务之急。首次,要打破现有的制度性障碍,对现有的制度性包括户籍制度、农村土地制度、社会保障制度等进行彻底改革。其次,使工资成为劳动力供需变动的真正信号,使劳动力的价值得以真实反映。再次,完善劳动力市场就业服务体系。
(三)减少政府过多的管制,降低特定产业的进入壁垒政府应逐步放松对众多产业的进入管制,一方面,对于自然垄断产业,随着技术的进步,其进行垄断的理由将逐步弱化,进入壁垒将逐步降低,政府的进入管制也应逐步消除;另一方面,对于非自然垄断产业,随着经济的日趋市场化和国际化,政府基于传统观念的进入管制也必须逐步消除。政府管制的放松,必将有利于矫正产业结构和就业结构的扭曲,创造更多就业机会。
(四)加大教育培训投资,提高劳动力素质如前所述,劳动力的素质已经构成对产业结构高度化和就业结构优化的主要制约因素之一。据资料显示,湖北省15岁以上人口中仍有大量文盲,其中绝大部分在农村,而从业人员中初中以下文化水平的占绝对比例。因此,教育培训的投入力度应该继续加大。首先,政府应着眼于农村基础教育和基本技能培训的转移支付。其次,引导全社会改变传统的教育观念,强化对于成人教育和技能培训的认识。第三,树立终身教育的观念,推动家庭个人和企业对人力资本的投资。
北京治白癜风比较好的医院白癜风能治好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