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高等教育自学考试研究30年回顾与反

本文由《现代远程教育研究》杂志授权发布

作者:邵晓枫

摘要

高等教育自学考试制度创立30多年来,涌现出大量的研究成果,主要对这一制度的产生、发展、本质、功能、考生、社会助学、教育教学、国家考试,以及农村自考等方面进行研究,形成了一个专门的研究领域。自学考试既是一种国家考试制度,又是一种教育形式,也是一种以学习者为主体的自主学习制度。学术界对自学考试制度的认识正不断趋于科学化。自学考试制度产生了真正意义上的宽进严出的开放教育,推进了我国高等教育多样化,使宪法赋予人们的受教育权得以广泛体现,促进了社会资源特别是教育资源的优化配置。学者们特别强调自学考试的社会功能和教育功能,而从以人为本的视角对考生发展功能的研究较为薄弱。目前,自学考试制度研究范式中存在着研究方法失衡,呈单一化倾向,尤其缺乏哲学的反思与批判。自学考试制度研究主要有两大趋向,一是从终身教育层面,对学历教育和非学历教育并重,把自学考试放在终身教育立交桥这个大系统中进行研究;二是从自学考试层面,树立以什么样的质量观来评价高等教育自学考试质量。

关键词:高等教育;自学考试;学术发展史;综述研究

一、中国高等教育自学考试研究情况概述

高等教育自学考试制度创立30多年来,学术界对其进行探讨,涌现了大量的研究成果,-年间,在中国期刊网中,以“自学考试”为题目的期刊论文共计余篇(论文年度数量见表1),报纸文章多篇,硕士学位论文80多篇,博士学位论文2篇。据笔者的不完全统计,30年来以“自学考试”为题目的学术著作有67部,最早的学术著作出现在年(著作年度数量见表2),其中,专门研究自学考试改革与发展、自学考试命题、自学考试管理、自学考试向农村发展的著作分别为6部、5部、3部、3部,研究自学考试的社会助学、质量、学分制、教材、自学考试与其他教育形式的比较、标准工作等方面内容的专著各1部,其余为对自学考试的综合性研究。另外,在一些相关著作中也有一些关于自学考试问题的论述。这些回顾、总结与反思,为人们进一步研究自学考试中的有关理论问题和正确认识、处理自学考试的现实问题提供了启示和借鉴。

高等教育自学考试学术研究历程大致可分为三个阶段,每一阶段的研究情况见表3。

二、中国高等教育自学考试研究的主要内容与观点

30多年来,我国学术界对高等教育自学考试主要进行了以下八大方面的研究:

1.对自学考试制度产生及改革发展的研究

在中国期刊全文数据库中,对自学考试产生及改革进行专门研究的论文共有多篇,硕士学位论文10余篇,另外还有学术专著约6部。学术界对这个问题的研究在自学考试制度建立之后不久就开始了,近20年来,学者们主要对改革发展高等教育自学考试制度进行了大量研究。(1)在自学考试制度的产生问题上,建立自学考试制度是“四化”建设和多种形式发展教育事业的迫切需要,(于信凤,)其产生的思想基础主要是科举制度,因为二者在本质上是一致的,(陈宝瑜等,)另外,邓小平“两条腿走路”的教育思想直接催生了自学考试这一教育模式。(韦剑文,)(2)学术界总结了自学考试制度的发展历程,探讨了自学考试制度发展面临的机遇、挑战与存在的问题,提出了大量的改革对策。有人指出,自学考试存在学历教育生源减少、一些专业和课程不适应现在经济社会各方面的发展、学习支持服务比较薄弱、对学生学习结果进行检验的手段比较单一等问题。(戴家干,)要树立自学考试首先是一种教育的思想,树立现代终身教育的大教育观念,树立现代教育产业的观念;(王新民等,)要面向农村,面向职业教育,发展非学历教育,成为开放、灵活、方便的全民学习、终身教育的重要平台;(靳希斌等,)自学考试的发展模式有适应模式、休养模式、涉农模式等;(吴家桂,)自学考试应实现人本管理、动态管理、柔性管理与服务管理;(吴远芳,)要通过课程衔接、学分互认、功能互补、专业共建等方式和途径,实现自学考试与其他教育形式的资源共享。(戴家干,)

2.对自学考试制度本质的研究

在中国期刊全文数据库中,专门研究这一问题的期刊论文约有70多篇,包括对自学考试制度的本质、特点、与其他教育考试形式的比较等方面的内容。在自学考试制度的本质问题上,大致有如下几种主要观点:(1)认为自学考试是一种考试制度,是国家授权某一级地方政府,成立专门的考试机构,按照国家统一规定的要求制定的标准组织考试。(苏立增,)(2)认为自学考试是一种教育形式和教育制度。自学考试是一种大教育形态,(任福昌,)是一种继续教育形式,(康乃美,)是具备了教育者、受教育者、教育影响三个要素及其交互、制约关系的现代化的开放的教育形式。(张世俊,)(3)认为自学考试既是一种考试制度,同时也是一种教育形式,是考试制度与教育形式的统一。(全国高等教育自学考试指导委员会课题组,)(4)认为自学考试制度不仅是考试制度、教育制度,也是个人自主学习制度。(于信凤等,)为更好地揭示自学考试制度的本质和特点,学术界还对高等教育自学考试与国内外各种教育形式和考试形式,如与科举制度、电大、英国开放大学、美国社区学院、日本开放教育、普通高等教育、成人高等教育、高等职业教育、民办高等教育等进行了大量的比较研究。最有代表性的著作是刘海峰()的《高等教育自学考试比较研究》一书,对上述问题进行了较为系统的探讨。

3.对自学考试制度功能的研究

在中国期刊全文数据库中,专门研究这一问题的论文约有篇,硕士学位论文2篇。主要研究内容和观点如下:(1)从自学考试的教育功能看,认为自学考试制度的产生和发展,产生了真正意义上的宽进严出的开放教育,催生并推动了民办高等教育的发展,推进了我国高等教育多样化、开放化、社会化的步伐,(李荣希等,)同时,自学考试制度是实施终身教育的有效途径。(边星灿,)(2)从自学考试的政治功能看,认为自学考试使宪法赋予人们的受教育权得以广泛体现,(张守敬,)同时,为要求接受高等教育的青年提供了获得高等教育学历的更为宽广的渠道,大大缓解了高考的竞争程度和就业的社会压力,促进了社会的安定。(张振鸿,)(3)从自学考试的经济功能看,认为其主要表现在提高劳动者素质、开发人力资源、降低劳动力投资成本、调控社会人才,促进社会资源特别是教育资源的优化配置和经济健康快速增长等方面。(康乃美,)(4)从自学考试的文化功能看,认为其主要体现在提升自考学生的文化资本和社会文明风气等方面。(王奎英,)(5)从自学考试对考生的影响方面看,认为其主要具有促进考生社会化和促进考生个性和主体性发展的功能。(易长发等,)

4.对自学考试制度中考生的研究

在中国期刊全文数据库中,专门研究这一问题的期刊论文共有多篇,硕士学位论文10余篇。学术界除对考生的一般情况和特点进行研究外,还重点对以下两方面的问题进行了研究:(1)对考生的学习动机、学习途径与方法、影响考生学业成败的因素及相关对策等方面进行了探讨。如王新民等()通过大量的调查发现,文凭在各行业择人中所起作用越来越大,这是青年人急于求学、取得高学历的巨大驱动力。李金波()提出,考生的年龄、原有教育程度、居住地区、学习方法、学业自我效能对其学业成就有直接的影响,而学习动机、学习目标则主要通过影响学习方法等因素间接影响其学业成就。(2)对考生心理状况进行了研究。出现了数篇硕士学位论文,如刘婷婷()对自考生的家庭环境、自我接纳与领悟社会支持的关系进行了研究;杨逵()对自考生的一般自我效能感、学业求助与学业成绩的关系进行了研究,认为自考生的一般自我效能感与学业求助、学业成绩间存在显著性相关;鲁劲()对自考生的焦虑、抑郁等状况进行了调查研究,认为自考生心理健康水平状况总体不佳,焦虑和抑郁症状的检出率均高于文献,并对其产生原因进行了分析;毕笑()从优势视角出发对提升自考生的抗逆力问题进行了研究。

5.对自学考试制度中社会助学的研究

在中国期刊全文数据库中,对这一问题的专门研究论文约有多篇,硕士学位论文近10篇,专著1部。研究的主要内容和观点有:(1)在社会助学性质上,认为自学考试社会助学的性质是教学活动或教育过程。(李荣希等,)(2)在社会助学形式上,有人根据自学考试社会助学办学主体的不同,把社会助学形式分为高校参与助学、企事业助学和其他社会力量助学三类;根据社会助学机构呈现方式的不同,把社会助学分为全日制助学、短期培训助学、临考串讲助学、网络辅导助学四类。(刘娟,)(3)在社会助学地位和作用上,认为社会助学是自学考试的重要组成部分,是完善自学考试制度、完成自学考试任务的需要。(陈志煊,)(4)在社会助学发展历程上,陈宝瑜()把其分为四个阶段:业余、助考阶段(-);向学习全过程扩展阶段(-);向高等职业教育转型的推进阶段(-);全面深化改革和转轨阶段(-)。(5)对自学考试社会助学存在的问题进行了探讨,并提出了相应的对策。如有人提出,要构建自学考试公共助学支持服务系统,建立一批规范的助学中心,推出适合开放与远程学习的网络在线助学平台。(丁兴富,)还有人提出要营造一支专兼职相结合的高素质的助学教师队伍,建立自考助学教师培训机制,大力开展网络助学,完善助学教师激励机制。(韦鹬,)

6.对自学考试教育教学的研究

学术界主要对自学考试的培养目标、课程、教材、教学、学分制、质量等教育教学问题进行了研究,在中国期刊全文数据库中,专门研究上述问题的论文约有余篇,硕士学位论文近10篇,专著3部。(1)在培养目标上,提出自学考试应以职业教育为主体,培养面向基层、生产一线的职业型、应用型的实用人才,兼顾各类社会文化教育。(靳希斌等,)(2)对自学考试课程考试大纲、课程设置、课程评价及课程改革等问题进行了探讨。有人提出,自考课程改革要处理好课程的内、外部矛盾关系,平衡理想与现实的差距,结合时代背景,加大地方和主考学校的管理权,把学分制作为重要工具来调整课程。(李文娟,)(3)对自考教材的特点、功能、存在问题及改革对策等进行了研究,其中教材的编写是研究的核心问题。有人提出,自考教材的编写要遵循科学性与思想性相统一、互动性与控制性相结合、开放性与发展性相结合等原则。(沈之兴等,)(4)对自学考试教学的特殊性、实践性环节考核、教学与考试的关系等问题进行了研究。如有学者指出,在自学考试中,教学过程和自学过程是同一个过程,二者不可分离,强调自学助学的教学过程是一种特殊的认识过程。(任福昌,)还有人认为,“教考职责分离”是办考人员、办考机构与办学人员、办学机构在工作职责上的分离,目的一致,职责分开,是自学考试教考分离的实质原则。(赵秉真,)(5)对自考学分制的特点、现状、改革对策等方面进行了探讨。如有人认为自学考试学分制改革的目标与主要内容是要构建三种学分制专业考试计划模式,实行区间制和“单科考试、学分累积、零存整取、分等毕业”的管理模式等。(康乃美等,)还有人提出,自学考试学分银行的组成要包括自学考试学分银行课程标准系统、自学考试学分累积系统、自学考试学分兑换系统、自学考试学分诚信系统。(程世沙,)(6)对自学考试质量的内涵、特征、质量观、问题及对策进行了探讨,质量观是其核心问题。有人指出,高等教育自学考试质量观应实现下列转变:从“以考统教”到“考学兼顾”,从学历教育为主到职业技能训练为重,从强调单一性到充分满足个体的学习需求及社会对人才的需求。(高桂娟等,)除上述几个方面外,学术界还对自学考试的德育、校园文化等问题进行了研究。

7.对自学考试制度中国家考试的研究

鉴于国家对高等教育自学考试中各项考试工作的高度重视,以及自学考试工作本身发展的需要,学术界一直高度重视对自学考试中各项考试工作的研究,在中国期刊全文数据库中,专门研究这一问题的学术论文约有多篇。此外,还有数篇专门研究上述领域的硕士学位论文和6本专著。学术界对自学考试中国家考试的涵义、地位、作用及主考学校,对自学考试专业考试计划、专业设置、命题、具体施测、考务、考籍及评卷管理等方面进行了研究。如有人提出,“国家考试是依据国家法律,以国家名义举办,由国家授权的考试机构承办,其结果得到国家承认的考试。”(李荣希等,)再如,有人在回顾了自学考试专业设置的历史后,认为其主要是从普通高校的专业设置中移植过来的,并介绍了两种改革专业设置的观点。(钟富坤,)还有人提出,目前自学考试考务管理中存在着考务成本过高、考风考纪不正、监督处罚无法可依等问题,提出要实现考务管理科技化,建立指挥有力的考试组织机构,全面规范考务行为,加强对监考人员的考核和评价,规范考点设置,建立健全相关规章制度和自考重大及突发事件应急处置预案。(董桂英,)命题的研究是自学考试国家考试中最重要的一个方面,不但发表了大量的论文,还出现了关于自学考试命题的数本专著。这些研究不少是以教育测量学和管理学的知识为基础,对自学考试命题管理的基本问题,命题的特点、作用、体制、过程、方式、原则、方法以及如何提高命题质量等进行了探讨。有人认为命题是自学考试标准工作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是自学考试质量保证体系的核心环节,对考生自学和社会助学具有强烈的导向作用,命题工作的质量与自学考试的公平公正密切相关。(林文广,)还有人认为自考试题存在的主要问题有:追求考试内容覆盖面而牺牲了考试的内容效度;命题中考查目标过多地倾斜在识记水平上;“学”与“考”之间有较大的错位;及格线标准波动性大;试卷库质量不高;(黄光扬,)选择题的质量不一;论述题形式呆板,不利于考查创新;评分标准不太合理。(王小怀,)要提高自学考试命题质量,就要建立科学化、规范化的试题库;命题方式更加灵活化;灵活处理命题工作中遇到的问题;有灵活多样的试题类型;处理好保密与保证质量之间的关系;既要着眼于长远目标,又要量力而行;用科学宏观管理构成整个命题工作完善、合理、灵活、便利的框架。(于健,)

8.对自学考试向农村发展的研究

对自学考试向农村发展的研究成果,主要是集中在20世纪90年代中期以后,在中国期刊全文数据库中,专门研究论文近90篇,硕士学位论文4篇,学术著作3部。其研究的主要内容和观点有:(1)对自学考试向农村发展的必要性和可能性进行了研究。认为自学考试向农村发展有利于促进现代农业、农产品加工业、农村劳动力转移及农村服务业的发展,为高中毕业生提供高等学历教育,灵活多样地培育新型农民,(蒋明之等,)同时有利于拓宽自考教育的服务面,扩大自考教育的规模和效益,推动自考事业的快速发展,增强高等教育适应地方经济建设的能力,还有利于实现基础教育、成人教育、职业教育的协调沟通和共同发展。(浙江省高等教育自学考试办公室,)(2)对我国农村自学考试历程的研究。有人把我国农村自考的发展历程分为四个阶段:自发阶段(年10月-年11月)、调研与试点阶段(年12月-年4月)、推广与巩固阶段(年6月-年6月)、深化阶段(年7月-至今)。(李红艳,)(3)对自学考试向农村发展的现状与问题,以及自学考试如何更好地向农村发展等方面进行了探讨。从总体上看,人们认为我国自考向农村延伸工作的发展不平衡,自学考试向农村延伸工作的发展后劲不足。(陆润连等,)认为农村自学考试是一项系统工程,必须从专业设置、基地建设、政策配套、助学服务等各个方面综合采取措施;采取“先试点、后推广、由点及面”的发展战略;每个阶段确定一个重点,实施重点突破;“因地制宜、分类指导”。(葛为民等,)

三、中国高等教育自学考试研究的成效

30多年来,我国高等教育自学考试研究取得了巨大的成绩,主要有以下几个方面:

1.对自学考试的研究从无到有,形成了一个专门的研究领域

第一,研究成果数量不断增加。第二,研究内容的独特性与系统性,对自学考试中社会助学、教考职责分离、实践环节考核、教材、命题、管理、质量、学分制、发展模式,以及自学考试与其他教育形式比较、自学考试向农村发展等内容进行了比较系统的研究。第三,有专门的研究团体和研究人员。年,中国高等教育学会自学考试分会正式成立,这是自学考试成为专门研究领域的重要标志。第四,研究方法上,进行了大量的调查研究、区域研究和典型案例解剖研究,同时,还注重对自学考试与国内外其他教育形式的比较研究。

2.对自学考试制度本质的认识不断趋于科学化

对于自学考试制度的科学认识,关系到如何定位自学考试的问题。在自学考试制度建立之初,人们一般把自学考试界定为一种国家考试制度,后来,学者逐渐认识到自学考试既是一种考试制度,又是一种教育形式,这是对自学考试本质问题认识的一大飞跃。随着建设学习化社会思潮的传播以及以人为本理念的确立,人们认识到自学考试还是一种以学习者为主体的自主学习制度。从上述发展历程可以看出,人们对自学考试制度本质的认识正不断趋于科学化。

3.努力运用多种理论来研究高等教育自学考试的实际问题

学术界一直致力于运用相关理论来研究自学考试的实际问题,取得了显著成绩。例如,不但运用教育学的相关理论比较系统地分析了自学考试完全符合教育制度的标准,是一种现代教育制度,还运用终身教育理论和学习化社会理论来作为自学考试改革和发展的研究视角;运用考试学和测量学理论分析自学考试的课程考试大纲编写、命题和题库建设、及格线的确定等问题;运用管理学理论研究自学考试各个环节的管理问题;运用学分制理论研究自学考试的学分制问题;运用心理学理论研究自学考试中考生的学习动机、学习能力及心理健康等问题;运用教育技术学理论研究自学考试远程服务体系的建设问题;运用社会学理论研究自学考试的社会教育性质及考生的社会性问题;运用有关的教材理论研究自学考试中教材的编写等问题。

4.对自学考试的研究与时代精神紧密相连,并与国家的有关方针和政策相辅相成

一方面,学术界对自学考试的研究表现出与时代精神紧密相连的特点。20世纪70年代末至80年代初,进行社会主义建设是当时最主要的时代精神。因此,在这一时期,学术界对于自学考试制度的研究围绕着如何建立一种培养社会急需人才的制度来展开。随着素质教育思想的兴起,出现了较多的探讨自学考试与素质教育关系的研究。随着建设社会主义和谐社会成为时代精神,出现了较多的研究自学考试对和谐社会建设功能的文章。随着国家对自学考试向农村发展相关文件的出台,自学考试的研究从城市领域延伸到了农村。随着信息化时代的来临,出现了较多的关于自学考试教育信息化服务的研究。随着以人为本理念的深入人心,对自学考试考生的







































早期白癜风有什么症状
白癜风的初期症状



转载请注明:http://www.92nongye.com/tlfc/204615525.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