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习的条件与影响学习的基本因素

摘要:任何学习都是需要条件的,学习的条件内含着影响学习的基本因素。从加涅关于学习条件的理论和学习任务分析技术出发,可以把影响学习的基本因素归纳为学习的条件、学习的逻辑和学习者的参与三个方面。影响学习的因素很多,也非常复杂,但都可以纳入这三个方面来分析。从这三个方面分析学习与学习过程,既是有效分析学习问题的方法,也能为改进教学提供可操作路径和策略。

关键词:学习的条件;学习的逻辑;学习者的参与

任何学习都需要在一定的条件下才能发生,不管是自发的学习还是有组织的教学活动都不例外。自20世纪中期,认知心理学派对相关问题进行了深入的研究,取得了丰硕的成果,对学校教学产生了重大影响。其中,R·M·加涅是非常突出的一位,他先后出版了《学习的条件和教学论》和《教学设计原理》,在阐释学习条件的基础上,提出了新的教学论体系。本文将主要以加涅的理论为基础,结合建构主义理论的基本观点,从学习的条件出发分析影响学习的基本因素,并就教学中的相关问题提出若干建议。

一、学习的条件与学习任务分析

加涅从学习涉及的过程出发把学习条件分为两类。一类是内部条件,包括学习者的心理状态、先前习得的性能、学习者的学习动机与目标等。另一类是外部条件,是支持内部学习过程的一套外部事件,包括学习环境、学习资源、学习活动的管理与调控等。如果仅从学习内外条件的分类来看,加涅的工作并没有特别之处,与我们一般的理解相一致。然而,加涅没有停留于此,他把学习条件与学习结果分类相联系,使学习条件的分析更具操作性。

加涅把学习结果分为五种类型,即智慧技能、认知策略、言语信息、态度和动作技能。加涅认为任何学习活动都会导致若干不同类型的学习结果或有不同类型性能的参与,把学习活动集中于一种或两种类型的组合是不可取的。但他又认为智慧技能是学校大多数课程的基础,是教学设计框架内容的主要成分。这也与常识性理解一致,学校大部分学习内容属于智慧技能的范畴,而其他类型的学习都需要智慧技能的支持。基于智慧技能的基础性,加涅对其进行了重点研究,并按复杂性程度分成辨别、概念(又可分为具体概念和定义性概念)、规则与原理和问题解决4个层次。

在对学习结果分类的同时,加涅区分了学习情境的三种成分:

1.获得或将要获得的行为表现:在学习之后学生将能作出的之前不能作出的行为。

2.产生学习必须具备的内部条件:包括从记忆中回忆出的性能,这些性能将与新习得的性能融为一体。

3.给学生提供刺激的外部条件:它们可以是真实呈现的客体、符号、图像、声音或有意义的言语交流。

加涅关于学习情境的三种成分给我们提供了分析工具。这里我们以具体概念(能从外部特征识别事物)为例对三种成分作简要分析:

1.行为表现:学生需识别出某类事物的共同特征,即学生能通过识别或指出某类事物中两个或更多个成员。比如,虽然一些木制品的颜色、形状等有不同,但学生能在金属、塑料、木头等物品中找出木制品;虽然苍蝇、蚊子等昆虫的外部特征有许多不同,但学生能从众多小动物中挑出这些昆虫。如果学生能有这样的行为表现,说明学生已具有了相应的具体概念。

2.内部条件:学生必须具备辨别和概括事物外部特征的能力。例如,在木制品的例子中学生必须能够辨别木制品与金属、塑料的显著差异,并能找出木制品的共同点;在昆虫的例子中学生必须能找出昆虫的共同特征,比如头胸腹三部分、一对触角、六条腿。

3.外部条件:需给学生提供一组在外部特征上有差异的概念例子。例如,要学习“昆虫”的概念,就应当给学生提供一组不同昆虫的例子,如蝴蝶、蜻蜓、蚊子、苍蝇等。为了使学生对具体概念有更清晰的认识,还需要给学生提供一些概念的变体和反例,例如在昆虫的概念教学中给学生提供没有翅膀的蚂蚁、四条腿的蝴蝶和蜈蚣、马陆、蜘蛛等让学生进行辨别。

从这一简单的例子可以看到,通过三成分的分析我们可以更准确地把握教学目标,更有针对性地设计教学活动,选择教学策略。加涅通过学习情境的三种成分对五种学习类型的学习条件进行了深入的分析(更详尽的介绍读者可参阅加涅的《教学设计原理》)。

在学习条件分析的基础上,加涅发展了学习任务分析技术。学习任务分析是以学习结果分类理论为基础的一项教学设计技术,旨在揭示终点教学目标得以实现的前提条件。加涅把任务分析分为两类:一类是“过程任务分析”,即完成某一任务步骤的分析;另一类是学习任务分析,即实现终点目标之前子目标的分析。我们以启动汽车(手动)为例,完成这一任务需要的步骤是:(1)踩离合器;(2)挂启动档;(3)抬离合器。这就是过程任务分析。从学习任务角度看,要完成启动汽车这一目标首先需要完成两个动作(目标):踩、抬离合器和挂档。从这里我们就能理解为什么在驾驶培训体检时要测左腿蹬力,上车前教练会让学车者先做换挡训练。当然,学校里的学习任务大多要比启动汽车这样的任务复杂,下面我们再以“探究四季的成因”为例展开分析。

四季是地球绕太阳公转时发生的现象,但仅仅公转还不够,四季的产生还因为地轴的倾斜且在地球公转过程中倾斜方向保持不变。只有同时满足这两方面的条件,地球表面太阳照射方向才能发生周期性变化,从而产生四季变化现象。图1是完成“探究四季成因”所应经历的基本过程。

根据图1所呈现的过程步骤,我们可以进入学习任务的分析,也就是进行终点目标之前的前提条件或子目标的分析。因学习任务分析是终点目标之前的前提条件分析,所以分析过程常常与过程任务分析相反,是逆向进行的。我们按图1逆向逐级分析所需的前提条件。我们可以获得如下四季成因探究活动的终点目标和子目标:

终点目标:

解释四季的成因,形成四季成因解释模式,说明同一季节不同地区气温的差异和南北半球季节的差异。

子目标:

1.从地球公转和地轴倾斜且公转过程中倾斜方向保持不变,说明太阳照射方向周期性变化的原因;

2.寻找四季气温变化与太阳照射方向周期性变化的关系;

3.通过生活经验和气温变化的数据,寻找反映四季变化的关键性因素——气温变化及其变化规律。

按照学生探究程序,目标正好与上述顺序相反。

完成学习任务分析并不就完成了教学设计,还需要我们把教学目标转化为更具体的教学(学习)活动。就如何把子目标转化为具体的教学(或学习)活动的过程,可按图2模式进行。读者可在参阅加涅相关著作和P·L·史密斯、T·J·雷根著《教学设计》(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年第1版)基础上自行尝试实践,这里不赘述。

二、影响学习的基本因素

既然学习都需要在一定的条件下才能发生,那么,影响学习的要素就应当是学习条件本身,或者说影响学习的基本因素需要从学习的条件中去寻找。根据加涅的理论,不同的学习结果类型需要不同的学习条件。以智慧技能为例,高层次智慧技能需要下位层次技能的支持(图3)。

这里加涅揭示了学习最基础的条件,按加涅的说法是先前习得的性能,按通常的说法就是学生的知识和能力基础,这也是影响学习的最基本的因素,它不仅决定着可能学习的内容和程度,也影响着学习的进程。比如,我们可以引导低龄儿童通过生活经验去体会季节变化,而难以组织他们开展探究四季成因的活动;生活在赤道附近的儿童因缺少四季变化的生活体验,认识四季变化及其成因就要比其他区域的儿童困难得多,如果要组织他们开展探究,就应该为他们提供不同区域季节变化的资料,让他们获取关于季节变化的经验。实际上,除学习之前学生具备的知识和能力外,为达成终点目标需要习得的前提性知识和能力也应纳入学习条件的范畴,因为如果没有这些前提性知识和能力,学习活动就无法完成。

按照加涅的分类,以上都属于内部条件,而且是最基础的部分。如果这些条件不具备,后续学习将不能发生。当然,学习或有效学习的发生还需要外部条件的支持。加涅对外部条件的论述比较宽泛,包括所有促进学生学习的外部刺激,可以是真实呈现的客体、符号、图像、声音或有意义的言语交流等。需要注意的是,所有这些外部支持都必须与内部条件相协调才能有效起作用,而加涅的学习任务分析技术的价值就在于解决这一问题。从“探究四季的成因”的例子中可以看到,在分析清楚实现终点目标之前的前提条件,确定系列子目标之后,将有利于我们设计和安排学习活动和活动步骤,选择相应的支持策略。

值得注意的是,在选择和设计教学策略时还需要考虑学习条件的充分性问题。对于学习条件的充分性,加涅在其著作中没有作为一个独立的问题来讨论,在现实的教学中也经常被忽视。常有这样的情景发生,教师的教学活动与过程安排充分考虑了前提条件及相互关系,但学生的学习效果并不理想。这样的教学结果很大程度缘于学习条件的充分性问题。以学习昆虫概念为例,有一些教师会选某一种昆虫为样本进行教学。可以预计这样的教学效果不会理想。因为如果没有若干不同昆虫的例证,学生很难归纳出昆虫的共同特征。学习昆虫的概念不仅要有不同种类,而且更要有变式和反例。所以,在学习条件的充分性问题上,我们需要注意的是例证的量或经验的丰富程度、变式和反例。学习条件的充分性问题也体现着差异性,对领悟力强的学生,利用少数的例证或较少的经验就能获得概念或规律的认知,而对领悟力较弱的学生,就需要有更丰富的例证或经验,尤其的变式和反例。

如果说学生原有的知识和能力基础决定了学习能否发生,那么学习的逻辑决定着学习的效率和质量,它体现在一系列的教学活动与过程安排中。或者也可以说,学习的条件包含着学习的逻辑,这种逻辑就体现在学习之前学生具备的经验到终点目标之间及其实现终点目标的前提性条件的关系中。当然,学习逻辑的存在根本还在于学习内容的逻辑和学生认知的逻辑。从学习内容来说,某一学习主题都会涉及多方面的知识,之间都存在着相互联系,存在着逻辑关系。只是不同学科、不同内容之间的关系有所差异。比如数学、科学等学科,某一主题中的知识之间就存在非常强的逻辑联系,如果缺乏某些知识储备,后续的学习将难以完成;而语言等学科,一些内容之间的联系就比较松散或模糊,但不管怎样松散或模糊,总存在着逻辑联系。

从学生的认知看,学习的逻辑主要在三个方面:学生的经验、学生的学习需求和知识建构或问题解决过程。对于学生的经验不仅在于什么经验,而更在于形成经验的原因与经验的结构。比如,在探究为什么地球公转会导致四季温度的变化时,很多学生会猜想是地球与太阳之间的距离引起的,之所以有这样的猜测是缘于生活中离热源远近不同感受到的温度不同。而不同学生提出不同的猜想,主要源于经验及其经验结构的差异。认知学生经验形成的原因与经验的结构是把握学生认知逻辑的基础。对于学生的学习需求,它与教学活动及过程相伴,好的教学活动设计和教学过程的安排不仅能满足学生的学习需求,而且还能激发学生的学习需求。为让教学过程更契合学生的认知需求的逻辑,教学中需要注意两方面:一是遵循“接近”原则,即在学生产生学习需求时直接进入相关内容的学习;二是避免刺激学生产生与学习内容无关的需求。对于知识建构或问题解决并不存在固定不变的路径。在20世纪中后期建构主义学习观获得广泛认同,建构主义认为学习是学习者的主动建构,是把新的经验纳入自身知识结构的过程,是学习者创造的过程。当然,强调学习者的主动建构并不否定学习过程中存在确定的内容与过程,比如学习的基本条件,只是强调了学习者的主动性和创造性及不同学习者的差异性。实际上,前文提到的学习条件的充分性问题就与学习者建构过程及不同学习者的差异相关。

学习内容逻辑与学生认知逻辑在很多情况下并不一致,而寻找内容逻辑与认知逻辑的契合就成为教学设计中的关键。那如何两者的契合?加涅的学习任务分析技术就是解决这一问题的工具。读者可参照本文介绍的方法或参阅加涅等人的相关著作,通过尝试、实践慢慢体会。需要注意的是,我们不能机械地运用加涅的任务分析技术,否则教学就容易成为单一的接受式教学,同时学生的学习需求会受到抑制或漠视。比如,探究四季气温变化的原因时,学生同时会提出多种可能,如地球离太阳的远近、太阳照射方向、地球公转等,而不会按照图1的结构提出问题。这种情况下,我们必须对学生的问题作出回应,逐步把学生引导到图1的问题框架中。

需要说明的是这里所谓的学习逻辑并不是指归纳、演绎这样严格推理过程,而只是指学习有相对确定的过程或阶段,需要







































北京看白癜风最好专科医院
白癜风应该注意什么



转载请注明:http://www.92nongye.com/xxnr/204612996.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