越岭跨界寻找魅力空间
武汉市光谷第四小学姚远
寄语
jiyu
学校因为愿景,慢慢变得不同!明星教师是一种香气,能感染整个学校和社会。
——饶家伟
认识姚远姚远,中学高级教师。曾荣获全国科研优秀教师、国家“十一五”课题研究先进个人、东湖开发区数学学科带头人等称号,现任武汉市光谷第四小学数学、美术双科教师。
多年来一直行走在小学数学和美术教育的“跨界”路上,课堂教学中鼓励学生大胆质疑,用赏识的力量激励学生,用发展的态度看待学生,用多元的眼光评价学生,在长期的实践中不断探索,形成了“简约而灵动”的课堂。先后主持、参与七项国家、省市课题研究;撰写四十多篇论文、案例在省、市比赛中获一、二等奖;开发编写的多本校本教材荣获湖北省一等奖,其中校本教材《阳新布贴》在“中国教育信息网大数据出版平台”进行推介展示;辅导三百多名学生在全国、省市级美术、数学比赛中取得优异成绩;十多次荣获全国、省市级“优秀辅导教师奖”;参与高等院校小学教育专业系列教教材《小学教育概论》《课堂专业观察》以及基础教育特色学校文化建设系列丛书—《生态园里的教育梦》的编写。
教育理解黎巴嫩著名诗人纪伯伦曾说:“我们已经走得太远,以至于我们忘记了为什么而出发?”在教育路上行走了近三十年,渐渐地放慢了匆匆的脚步思索着:教育,到底为了什么?教育应该从哪里出发?
记得台湾作家张晓风,她一次送儿子去学校,当儿子想她告别后,她看着儿子走进校园的背影渐行渐远,感慨万千。回到家里,写下一篇散文,题目是《我教给你一个孩子》,其中有这么一段话:“世界啊,今天清晨,我交给你一个欢欣诚实又颖悟的孩子,多年以后,你将还我一个怎样的青年?”这最后一句发问,敲击着每一个有良知的教育者的心。我们的所有教育行为,不都是为了回答这位母亲的发问吗?我们的教育就是为了千千万万母亲的孩子,学生的需要,就是我们教育的出发点。
伴随着“互联网+”时代的来临,电子书包、翻转课堂、微课、大数据等新名词层出不穷,面对未来教育,作为一线教师不可能置身事外,我们又该怎样行走?我们思考着、探索着......
一.学科跨界,内容巧融合
还记得年的诺贝尔化学奖得主吗?3个拥有物理学博士学位背景的人,居然获得诺贝尔化学奖?是评选委员们搞错了?当然不是,从疑问中可以看出:我们的教育学科内容与分类相对陈旧、缺乏灵活性,正如网上评论所说,一个物理学家的身份并不能说明他的真正身份和研究领域,现代科学的前沿都是相互交叉的,简单的学科分类,只会给知识贴上标签,进而会让人产生误解。科学史、发明史不止一次地证明:创新总是发生在学科的交叉地带、边缘地带。因此,当今的课程改革必将进入“融时代”,打开学科之间的内在通道,有机缝合交叉知识,让各学科知识尽可能的相互融合、彼此支撑,使一个个小的知识网络连缀成一个大的知识网络,以扩大学生的知识面,拓展学生的思维方式。
(微片段):人教版小学数学第十一册《圆的认识》
活动之一:“整容”游戏,让学生进一步体验圆的特征 师:看一看老师发给你们的这张纸,上面画了一个老师的脸,它不是圆圆的,老师如果要想整容成圆形的脸,你能不能画一个图,告诉医生应该怎样进行整容? 1.每一个学生独立的画图; 2.学生画图后全班交流。 学生汇报:以鼻子为中心进行整容。 (1)以鼻子为圆心(中心),以鼻子到耳朵的长度为圆规两脚之间的长度(圆的半径),画一个圆。要削去一些肉(骨),使得外面一圈到鼻尖的长度相等。 (2)以鼻子为圆心,以鼻尖到头顶的长度为圆规两脚之间的长度(圆的半径),画一个圆。要贴上去一些肉,使得外面一圈到鼻尖的长度相等。 [评析:这一活动对学生来说比较有趣,有利于激发学生学习数学的积极性,并且让学生初步应用圆心、半径这样的术语来描述一个圆。] 活动之二:剪下画在纸上的圆,让学生进一步体验圆的特征 师生谈话:“在发下来的“学习任务单”上,画着差不多大小的一个三角形和一个圆形,如果要把这两个图形都剪下来,你估计剪哪一个图形的时间省一些,为什么?”
学生能直观地判断剪三角形比剪圆形要快一些,因为圆是由一条弯曲的线围成的。
教师进一步要求,请每一个同学都把纸上的这个圆剪下来。 [评析:要求学生对圆与三角形这两个图形进行比较,再把纸上的一个圆剪下来,通过这样的操作活动,让学生进一步体会圆是由一条曲线围成的图形。]
活动之三:设计街心圆形花园,让学生运用所学美化生活
师:随着光谷建设的迅猛发展,光谷步行街将进行再升级,请你为光谷步行街设计街心圆形花圃,要求半径为8.5厘米,怎样画?
小组合作设计,并选派代表进行设计推介,让学生在互评中进一步体会圆的特征。
活动之四:欣赏生活中的圆形拱桥、世界著名的圆形建筑、中国著名的圆形景德镇瓷器、中国民间的圆形中国节、中国传统的圆形剪纸、世界著名的圆形标志设计等等图案。
师:感觉怎么样? 生:我觉得圆真是太美了! 生:生活中因为有了圆而变得格外多姿多彩。 …… 师:这不正是圆的魅力所在吗?
“纸上得来终觉浅,绝知此事要躬行”。姚老师通过对教材知识的挖掘,巧妙地让枯燥、乏味的数学与五彩斑斓的美术有机融合,这样的课堂成为孩子们探究、经历、体验知识形成过程的主阵地,他们在操作与探究中感知、感悟了知识,他们的思维能力得到了有效的发展,这样的课堂孩子们能不喜欢吗?他们自豪地说“我们跟着姚老师学习很快乐,她数学和美术双科都教得最棒的,因为她不仅是数学学科带头人,还是中学美术高级教师,她是一个名副其实的“跨界老师”。
二.技艺跨界,文化在传承
每个学科都有其自己的特性,当今的课程改革虽已进入“融时代”,但本学科特点的“原味”不能变,否则就“耕错了田,荒了自家的园”。
一个没有民族文化的国家将是一个没有灵魂的国家。中国五千年的民族文化在现代化高速发展的今天,面临着严峻的挑战,不少学生对国外的动漫人物如数家珍,而对刺绣、竹编、年画等中华传统文化却非常模糊,在他们成长的环境中,又有多少人受到国粹和民族民间文化的熏陶呢?他们的民族情结将何以形成?“民族的才是最有生命力的”, 我在这节课的教学中,重视了利用镜面对称的知识解决生活中的实际问题能力的培养。如“哪个是从镜子里看到的样子”的教学中,通过观察辨析,运用镜面对称的性质又快又准地进行判断,有助于学生数学思维的不断发展,问题意识的不断增强,解决问题能力的不断提高,加深对数学价值的认识。
此外,将本节课练习进行了拓展延伸。让学生列举出了生活中利用镜面对称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的例子。如:在室内设计中,为了显得宽敞些,在墙壁或天花板上安上一面大镜子,鞋店的墙壁上就装上了一面大镜子,不但显得宽敞,而且货品显得很多;在建筑设计上,桥梁、东湖湖心亭等利用水面的镜面对称现象使得建筑物更显雄伟壮观;车辆上装有后视镜和倒视镜,利用镜面对称现象可以观察到后面的车况、路况,以保证行车的安全等等,不仅巩固了本节课所学的知识,调动了学生学习数学的积极性,而且还让学生明白“学习数学是为了解决实际生活中存在的问题,学习数学是生活的需要”,使孩子们再一次领略到数学的魅力。
四、挖掘蕴涵,让学生体验“数学文化”的乐趣
:介绍镜子的发展历史。(课件播放:小精灵介绍镜子的发展历史)最早的镜子,自然就是水面了。在古代,人们便常常趴在河边或者水塘旁,对着水面,照照自己的脸究竟是什么样子。不过这样的镜子,风一起,水波粼粼,便什么都看不清楚了。不久,人们便发明了青铜镜。……)
:介绍法国著名凡尔赛宫(观看课件)
师:生活中,我们经常用镜子来起到增大空间的左右。法国有一个著名的宫殿叫凡尔赛宫,宫内有一个著名的镜廊,长73米,宽10米,高13米。镜廊的一面墙上有17扇巨大的拱形落地窗门,另一面墙上镶着17面镜子,由块镜片镶拼而成。
:
《数学课程标准》和人教版实验教材都体现了更多的人文性。本节课课末设计了这样的拓展延伸,将数学语文与科学的知识进行了整合:“水平如镜”的理解,镜子的发展史,凡尔赛宫的镜廊,通过精美的多媒体课件,再现了镜子的发展史,感受到科技的进步;在欣赏一幅幅蕴藏着镜面对称现象的生活照片和美丽图画时,这些内容不但开阔了学生的知识面,同时更恰如其分地为本课的数学知识:“镜面对称”服务。孩子们不由得发出了一阵阵赞叹声,在欣赏东湖美的同时,感受到数学文化的博大精深,让数学课堂充满文化气息。
教学实践使我体会到:只有认真研读教材和适当开发教学资源,才能将有限的教材发挥无穷的魅力;只有
然而今天这个飞速发展的信息时代,知识正在以几何级速度增长,获取知识的通道变得平等而开放,教师不再拥有知识霸权地位。当教师与学生第一次以相同的“学习者”身份出现时,教师必然需要回归真实本性,将自己置身学习之中,把学生“代入”共同学习的状态,教师可以有情感表达,可以有态度立场,可以去质疑追问,更可以坦言自己的未知,甚至求教于“先知学生”,也只有这样“最本真”的教师才会打动学生、感染学生、发现学生。
2.从“分体”到“合体”,教师本身才是最好的课程
什么才是最好的课程——教师本身。我们的学校课程大体经历了三个阶段,先是千校一面的国家课程,再是大量开发因校而异的特色校本课程,然后再到今天正在努力走向的具有“这一所”特点的学校课程体系,但是所有的课程都是以内容为核心架构而成的,即便学生可以充分选择,也是从自身的兴趣爱好出发去选择想学习的课程内容。也许不久的未来,学校的每一门课程内容都会与这一门课程的授课教师“更紧密融合”,成为这一位教师的“个课程”,并赋予着具有这一位教师鲜明个性风格的情感态度价值观,真正实现教育与教学的“合体”,而学生不仅仅是在选择课程内容,更是在选择一种价值认同。
3.从“带教”到“合伙”,专业发展告别论资排辈
未来在云端,也许会出现越来越多并不属于任何学校的虚拟教席,他们以自己丰富的学术水平、对学生学习的敏锐洞悉力和适切于不同学生发展的促进方法,而深受学生的喜欢,并成为学生成长过程中的“重要伙伴”;未来在现实的学校里,也会有更多的教师连接起线上线下的多维触角,在全球视野中“遇见”跨越时空边界的学生。一个教师的价值不再仅仅局限于一所学校,而在于更广范围的身份认同和作出的社会贡献度。从这个视角看,青年教师的专业发展就不再受囿于传统的师徒制和传帮带,而会是一种双向选择的、优势组合的、需求相契的更加新颖的教师专业成长“合伙人”。
特别推介楚风古韵绣传承荆楚情
我国是历史悠久的文明古国,在渊源流长的历史发展过程中,勤劳智慧的中华民族创造了光辉灿烂的历史文化,留下了灿若群星、独具特色的文化遗产。今天向大家推荐的是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阳新布贴”。
阳新布贴是起源于鄂东南阳新的民间工艺美术,有专家认为已有余年的历史,长期以来深藏于民间,直到年才被发现,年首次亮相《湖北省民间美术展览》,年参展北京《第一届中国艺术节》,年以来先后出展塞浦路斯、捷克斯洛伐克、前苏联、利比亚等亚非欧国家,年和年由湖北电视台两度拍摄成电视专题片并被国内多台转播,年起分别选入省内各级院校教科书和《中国美术分类全集》等国家级重要书库,到现在仍然原汁原味的保持着楚文化的风韵。阳新布贴一经问世,便以她那独有的艺术魅力令世人刮目相看,被称为是“神奇东方特有的艺术品”,年6月阳新布贴入选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成为国之瑰宝。
阳新,春秋属楚,公元前年建县,地处鄂东南,长江中游南岸,年定名阳新县,沿用至今,是全国古县之一。悠久的历史积淀了地域文化,阳新布贴便是这积淀中的民间工艺品中的美术奇葩。
湖北是楚文化的摇篮。阳新布贴当地农村妇女用五彩的边角布料,精心拼贴而成具有浅浮雕效果的图案,它是楚文化在阳新地域的一个奇特结晶,是中国民间布贴工艺在阳新这块地土上开出的一朵耀眼的奇花。
“阳新布贴”记录和反映了湖北劳动人民的历史、文化、生活、艺术情趣、乡土风俗等,图案题材传统,多取材于民间故事、戏曲人物、民俗风情、乡间景物等,如观音坐莲、凤戏牡丹、福寿八宝、金鸡鲤鱼、桃榴茶兰等,具明显的地
方生活气息。
象征造型是中国民间美术常用的造型手法,阳新布贴也多采用暗喻、谐音、类比等手法,表达一定的寓意,比如:龙、凤表示龙凤呈祥,两只鱼表示双鱼献宝,一朵梅花表示梅呈五福,松、梅、竹、兰表示君子的高风亮节;他们还利用汉语谐音表达各种情怀,如一个卍字图案(“卍”即“万”)、一个烟袋(“袋”谐音“代”)、一个铜钱装饰成的茶壶(意在不愁吃喝)连在一起,表示“万代富贵”。图案处理夸张、变形,只求神似,体现原始的质朴状态。
阳新布贴的构图以对称为主,造型稚拙,古朴、粗犷、洒脱,乡土气息浓郁。这些图案没有谱本,心象造型,随作者的巧手拼贴而成,不拘时空常理,组合自由。
由于楚人喜红、尚黑。因此,阳新布贴多选用红、黑、蓝、绿登饱和色,但如果表现的是人物、龙、凤等则多以白色布底。作品底色多用红色、黑色,色彩浓烈,对比强烈,显现黑漆点睛般的色彩特征。
阳新布贴的制作精致,一般要经过“构图(放样)—剪布—粘贴—缝制-补绣”等五道工序,辅助细密的刺绣,纹样众多,具有浅浮雕艺术效果。
民族的才是世界的,让我们携手,将中国传统文化——“阳新布贴”走出荆楚,走向世界!!
北京一次治疗白癜风多少钱北京哪家医院治疗白癜风术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