生物博士们,该怎么找工作王立铭专栏

编者按:

适逢毕业季,许多年轻学子最关心的莫过于该如何规划自己的职业发展之路。浙江大学生命科学研究院教授、博士生导师王立铭为《知识分子》读者撰写一系列与职业选择和发展有关的文章。王立铭毕业于北京大学和加州理工学院,拥有加州理工学院博士学位。他还曾在加州大学伯克利分校及波士顿咨询公司就职。作者将从自己不同寻常的职业经历出发,分享关于职业发展的个人观察与建议。这是本系列的最后一篇。

撰文

王立铭(浙江大学生命科学研究院教授)

责编

徐可

● ● ●

大家好。这一篇文章是王氏“博士鸡汤”系列的第五篇,也是最后一篇,大概也是最难写、写出来估计招骂最多的一篇。而且和之前几篇不一样的是,这篇主要是写给我的那些计划申请、正在就读或者已经获得生物专业博士学位的同行同道们。相比很多其他专业的博士们来说,他们对自己专业的就业前景和职业发展道路需要有更早、更深刻的理解。

生物博士,就业大不易????

生物医学专业博士培养系统和职业发展的困境,在全球范围内可以说都已经成为共识了?(见文末的参考文献)?。然而鉴于在国内,我们还时不时会听到诸如“生物专业完全没有就业问题”、“生物专业的人很容易转行到其他各业”这样的反常识言论,或者“博士学什么专业不重要,培养XX/YY能力最重要?(有了XX/YY就会有好工作)?”之类有些迷惑性的言论,我在这里还是要花点时间讨论一下生物博士的就业问题。??

首先必须明确,生物博士毕业之后想干嘛?我们曾经说过,博士培养的初衷是为了培养下一代的学术研究者,选择读博士的初衷应该是为科学研究这个职业做准备。绝大多数的博士毕业生们感兴趣的职业方向也是和研究相关的:年PLoSONE杂志上有一项很有趣的研究,发现生物博士们有高达七到九成对基础研究、应用研究和教学工作表现出“有兴趣”甚至是“强烈兴趣”,反过来只有三四成对产品开发、商业化和管理岗位有兴趣。当然,在研究性质的工作之外,也有一定比例的博士研究生们期待从事诸如法律、公共政策和科研服务性质的工作。?(?当然,我猜想这个调查如果放到国内情形会特别不同。在国内,博士学位承载了太多不应该属于它的职业目标,从职位准入、薪酬计算、晋升到评?定职称等等。这也是我在第一篇鸡汤“要不要读博士”里反复强调的。)??

?生物专业的博士们更多的对研究型职位感兴趣,对偏后期开发、商业化和管理类型的职位兴趣较小。来源:SauermannandRoachPLoSONE

?

因此,我们讨论生物博士的就业问题,显然应该在和生物医学研究相关的工作范畴里讨论,因为这些工作既是生物博士培养系统的目标,也是生物博士们最重要的就业兴趣。尽管现实中生物博士们的就业途径多种多样?(在我认识的生物博士朋友里,从传媒到法律,从金融到互联网,真心的是什么行业都找得到)?,但是我们显然不能用这来论证生物博士的就业到底有没有问题。举个极端的例子,生物学博士出身的黄西是美国近年来涌现出的著名笑星,还曾经为美国副总统表演过。但是我们显然不??能说生物博士的就业前景还包括当脱口秀演员,更不能说生物博士的训练能够帮助谁成为笑星吧?

好,我们再来严肃看看生物博士(在生物医学研究相关的工作范畴里)的就业到底有没有问题。

首先我们先看看生物博士毕业当时的就业情况。下图引用的是美国自然科学基金会(NSF)年的数据。生物学专业的博士在毕业时的就业去向粗略分为三种:一份真正的工作(蓝色);博士后(绿色);和没找到工作(红色)。可以看到,生物博士在毕业同时能找到一份真正的工作的机会,在过去二十年里都只有二三成,并且近年来持续恶化。当然,只有二三成博士毕业即就业,并不是说大部分生物博士毕业即失业。对于生物博士而言,更主流的去向其实介于“失业”和“就业”之间:大约有半数的生物博士在毕业后会进入“博士后”研究岗位。

?生物专业的博士在毕业时的职业去向。蓝色:正式工作。绿色:博士后。红色:没有工作。来源:WeissmannTheAtlantic

你可能会说,“博士后”到底是什么东东?为什么做博士后不算正常就业呢?

简单来说,博士后是博士毕业生们继续接受教育和训练的临时性职位。最早的博士后设置大约可以追溯到年代。到今天,对于生物学(和包括生物学在内的许多自然科学学科)来说,博士后几乎成为在学术界或工业界获取正式职位的必须训练阶段。可以毫不夸张地说,今天生物医学界最主要的研究动力来源不是研究生,不是实验室负责人,而是博士后。

但是博士后和一份真正的工作其实距离甚远。作为带有教育和训练性质的临时岗位,博士后的工资显著较低。根据年的数据,美国生物专业博士后的平均薪水仅有4万美元,不仅远低于学术界正式工作的平均6万起薪,更是远低于工业界的平均8万起薪。考虑到博士后们往往年过而立拖家带口,4万美元的工资只能说是马马虎虎,温饱绰绰有余,稍微有点休闲娱乐大概也不成问题,想要就这一份工资安居乐业大概困难。

?博士毕业后的起薪分布,注意最左边的生物学。博士后的起薪要远低于一份正式工作。来源如图

当然,如果博士后训练时间不长,那么在一两年、两三年里用较低的工资换取更多的训练和研究机会,为未来职业发展积累资源,自然也有其合理性。但是对于生物学博士来说,博士后阶段的长度几乎等同于第二个博士训练了。根据美国国家健康研究院(NIH)年的报告,生物医学博士们获取第一份非博士后的正式工作的年龄大约是37岁左右。而根据同一份报告,美国生物医学博士毕业的平均年龄大约是30-31岁。换句话说,生物博士们平均而言要接受6-7年的博士后训练,忍受高强度的工作和菲薄的薪水,才有可能获得一份(不管是身份还是收入)“正常”的工作。

?生物医学的博士们获得博士学位的年龄平均30-31岁,而获得的一份正式工作的年龄平均37岁。蓝色:获得博士学位的年龄。绿色:获得工业界非博士后工作的年龄。红色:获得终身制教职的年龄(tenuretrack)。来源:BiomedicalResearchWorkforceWorkingGroup,NIH

这背后的原因简单理解的话就是一句话——严重失衡的供求关系。根据年NatureBiotechnology杂志的一份报告,美国过去30年产生了80万名科学和工程学科的博士,与此同时研究机构中的永久教职仅仅产生了10万个,同时两者的失衡还在不断加剧。

?博士生产的速度(蓝色虚线)远大于教职产生的速度(橙色虚线)。来源:Schillebeeckx,MaricqueandLewis,NatureBiotechnology,

我没有查到生命科学的单独数字,但是料想失衡情况会更加严重。一个数据可以作为佐证:根据美国细胞生物学会年的数据,尽管有53%的生物博士们将学术界的教职作为首选目标,仅有不到8%的博士们最终会获得一份教职。严重失衡的供求关系将一大批生物博士们“堆积”在博士后这个原本属于过渡性的职位中,一再推迟他们获得教职、开始独立研究的时间。

?生物博士的职业去向。来源:ASCB

由此甚至导致了一个在崇尚创新和自由探索的学术研究领域本来绝不该出现的现象:生物专业研究者的“老龄化”。根据NIH的同一份报告,我们可以看到,获得NIH经费支持的科学家中,36岁以下的比例从年的超过15%,一路下降到年的3%左右;相反年龄在66岁以上的比例却从不到1%一路攀升到超过6%!

?生物研究者的“老龄化”问题。来源:BiomedicalResearchWorkforceWorkingGroup,NIH

那么如果将眼光投向学术界之外,在工业界谋求一个研究型职位呢?岂不是一方面可以逃脱教职的过度竞争,又可以享受较高的薪水?很遗憾,这个选项对于生物博士来说仍然是小众和艰难的,有时候甚至是一种“何不食肉糜”的无聊追问。根据美国细胞生物学会同一份调查,全美国所有的相关工业界研究职位加起来,也不过是2万出头——生物医学产业对高级研究人员的需求并没有我们想象的那么旺盛(作为类比,仅仅Google一家公司就雇佣了大约2千名博士,拥有硕士以上学位的研究开发人员更是超过1万5千人)。而考虑到每年美国就会产生大约2万名刚毕业的生物博士(本土毕业1万6千名,海外前来2-3千名),可以想见工业界的职位竞争甚至还会大于学术界教职的竞争。

我想说到这里,生物博士就业问题的脉络已经清晰可见了。一方面,学术研究机构在高速批量生产博士毕业生,而其中的绝大多数希望在毕业后获得一份研究型职位。另一方面,不管是学术界还是工业界的研究型职位都极端匮乏。因此严重不对等的供需关系,使得很高比例的生物博士不得不在博士后这个临时性、高强度和低收入的岗位上一呆就是六七年,要到年近不惑才有机会得到一份正式工作。尽管我们的讨论基本都是基于美国的数据,但是我想同样适用于国内。甚至因为国内更为孱弱的基础研究和生物医药产业现状,生物博士的供需关系可能会更加恶劣。

找一份理想工作,我该怎么办?

分析了生物博士的就业问题,我们再来说说面对这样恶劣的就业环境,生物博士们能怎么做。

必须得说,不管我在这里灌多少鸡汤,最终决定生物博士们的整体职业发展情况的,还是冷冰冰的供需关系。至少在美国,我们也看得到决策者们开始为这个问题担忧并竞相提出各自的解决方案了(上述报告都是其副产品)。而具体到生物博士们自己呢,不仅要寄希望于大环境的好转,不管是因为基础研究大爆发带来大量的教职,还是因为生物医药产业强势崛起带来大量的工业界机会,我们更需要为自己的职业发展做更多更好的准备。

希望我最后的这碗鸡汤,能帮助你们当中的一些人。想起一个也许不那么恰当的笑话:两个人在森林里遇到老虎,一个人二话不说就开始跑。另一个人问,难道你拼命就能跑过老虎么?这个人说,不能,我只要保证跑得比你快就行了。看到这篇鸡汤的朋友们,我希望你们都能撒开腿跑得快点儿。

预期管理:21世纪是生物博士的世纪吗?

第一条要说的是个老生常谈:管理你的职业预期。生物学是一门仍处幼年的基础自然科学学科。它能提供的职业机会,大概率和同属基础学科的物理、化学、天文、地质学、环境等在一个水平上,和人文社会学科里的历史、哲学、社会学等也大概可以比拟。

说这段话的背景在于,确实有很多同学是因为那句虚无缥缈的“21世纪是生命科学的世纪”进入了生物学,或者是因为电视上经常出现的各种生物领域相关的科学进展(我在面试学生的时候经常会听到从他们口中蹦出这些关键词:克隆、干细胞、基因组测序等等)选择了生物专业。这些话语和新闻会给很多人一种虚假的图景,即生物学已经成为或者即将无孔不入地深入现代生活,成为一种大众的、流行的、长盛不衰的技能,有点像过去二三十年的计算机和互联网行业。

而实际上呢?单纯从基础研究进展来看,“21世纪是生命科学的世纪”这句话本身其实并没有说错。在所有基础研究中,生物医学方向获得的投入是最大的:在美国,NIH一家的年度经费超过DOE(环境部)、NASA(太空总署)、NSF(自然科学基金会)三家的总和,取得的进展也是最惊人的:就拿癌症生物学来说吧,大家可以看看《众病之王:癌症传》这本很好的科普书。五十年前,对于大多数癌症来说不停地动手术切切切几乎是唯一的办法;而到今天,感谢早期诊断技术的发展、流行病学研究、化疗、各种靶点药物和最新的癌症免疫疗法,癌症患者总体的10年生存率翻了一番,从25%提高到50%,少数癌症已经可以称得上彻底治愈。

但是基础研究的火热并不能直接对应或者反映到职业岗位上去。说到对普通人日常生活的影响,生物医学的渗透要远远弱于诸如计算机、通信、金融、建筑、汽车等等许多行业。想想也不奇怪,我们大概每个人每天都会用到电脑手机,用上







































治白癜风重庆哪家医院好
治白癜风上海哪家医院好



转载请注明:http://www.92nongye.com/gaishu/204618614.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