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上一篇《五大维度详解电子病历,其标准化程度是人工智能和医疗大数据落地的基石!》文章中,动脉网重点分析了目前电子病历的5大标准化规范。本篇文章,我们将对目前国内知名的医疗大数据和AI企业围绕电子病历的创新应用进行梳理。
从市场情况来看,目前电子病历在临床中的使用主要有这6大难题:
1、电子病历系统难以满足病种专业化需求,特别是医生在重大疾病领域对临床数据的个性化需求。
2、电子病历操作繁琐,医生在录入数据时,难免会出现倦怠,这样一来,录入的数据的真实性就会大打折扣。
3、电子病历数据的互联互通。这包含两个方面,医院内部电子病历与其它HIS等系统的结合。第二是政府级的区域共享平台,它的任务主医院之间的信息互联互通。在这两个过程中,需要通过更加先进和完备的技术,保证数据存储和共享的安全性。
4、医院内基于电子病历部署大数据平台,应用于科研或临床,医院每款软件背后的软件公司开放数据接口。但企业往往漫天要价、消极配合、一拖再拖。如果没有一个有效的平台集中存储大规模多源异构的医疗数据,数据的挖掘就只能手工作坊式地进行。
5、由于过去医生在使用电子病历时缺乏数据结构化录入,更多是用文字的形式记录下来,八股文较多。就像在word里写记录报告,医院过往的电子病历中留存着大段的自然段落。医院的质控、数据利用等方面存在困难。所以,如何将这些存量数据进行准确地结构化处理,是现阶段的一大难题。
6、基层全科医生由于经验缺乏,时常出现造成误诊、漏诊,进而造成严重的医患危机。医院的电子病历的临床诊疗相关价值尚未被系统性挖掘出来。医院医生的忙碌,很难真正将先进的诊疗经验带到基层。因此,医院电子病历数据的临床辅助决策系统成了未来的发展方向。
正是由于这些难题存在,所以才给一些新型的AI和大数据公司带来了发展机会。根据动脉网的观察,目前它们普遍在以下6个场景开展服务:
1、病种专业化平台
2、智能语音录入
3、区块链技术
4、多源异构数据挖掘
5、自然语言识别
6、临床决策支持
1、病种专业化平台,医疗大数据的源头创新——博识医疗云
中国的疾病诊断与治疗发展到今天,高度缺乏病种专业化工具。越是垂直的领域,就越是缺乏趁手的数据工具。医院的临床数据承载平台,现阶段的电子病历系统在设计理念和使用上都过于陈旧,难以应对医生在重大疾病领域内对数据瞬息万变的需求。例如,医生要做研究,回顾性数据是第一步。由于现有系统在数据维度和病种专业度上的局限性,很多医生还在使用原始的xcl方式进行病历的录入。
要想把数据分解成不同的课题,例如只白癜风医院有哪些济南治疗白癜风的医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