下面的这份调查报告的一些内容和结论,我并不是完全赞同,尤其在中国社会,是不是适用,我不确定。推荐这份调查的原因有二,一是,这是一篇采用相关关系表达的报告,相对比较中立。二是,提高学习成绩也是中国父母比较关心的话题。
这几天在读一本书——《魔鬼经济学1》(别被标题吓着,没那么恐怖),在P-P里面引用了一个调查,是一个比较中立的表达方式。截取了一部分内容,介绍给大家,可以感受一下。
20世纪90年代末期,美国教育部展开了一个意义深远的项目,名为“早期儿童的纵向研究”。该项目意在测算2万多名儿童从幼儿园到五年级期间的学业发展,研究对象从全国各地抽取,准确体现了美国小学生的构成结构。
该项目统计了学生的成绩,还搜集了每名儿童的一般调研信息:种族、性别、家庭结构、社会经济地位、父母的教育水平等等,但该项研究的调查内容远远不止这些基本信息。还包括对学生家长以及教师和学校行政人员的采访。采访的问题很多,且内容比普通的政府采访更为私密:父母是否打孩子、多久打一次;父母是否带孩子去图书馆或博物馆;孩子看电视的时间有多长。
结果得到了一组极其丰富的数据,只要问题能问到点子上,这些数据就能呈现出出人意料的规律。
具体的研究过程和方法省略……直接说结果了。
“早期儿童的纵向研究”的数据表明,其中8各因素和考试分数呈现出了——或正或负的——高度相关关系,另8个因素似乎毫无影响。
与考试分数高度相关的8个因素是:
正相关
负相关
父母学历高;
父母拥有较高的社会经济地位
母亲在生育第一胎时的年龄为30岁或30岁以上
父母在家讲英文
父母参加家长教师联谊会
家中藏书多
出生体重低
是被收养的儿童
与考试成绩无关的8各因素
家庭完整
父母最近搬入了条件较好的小区
母亲在孩子出生后至上幼儿园之前不工作
参加过启智计划
定期随父母去博物馆
经常被打
经常看电视
几乎每天都听父母读书
接下来我们依次成对分析:
有关:父母学历高
无关:家庭完整
拥有高学历父母的儿童通常在学校成绩优异,这是意料之中的事。教育水平高的家庭往往很看重教育,或许更为重要的一点是,智商较高的父母往往教育水平也高,而智商具有高度遗传性。
但儿童的家庭是否完整似乎并无影响,前文引用的研究表明,家庭结构对儿童性格并无影响。同理,家庭结构对儿童的学业水平似乎也毫无影响,至少在低年级阶段确实如此。这并不是说好好的家庭应该说散就散,而是说美国的万名单亲家庭儿童应该感到些许慰藉。
有关:父母拥有较高的社会经济地位
无关:父母最近搬入了条件较好的小区
社会经济地位高与考试分数高高度相关,这似乎合情合理。总的来说,社会经济地位是成功的重要表现,这说明此人智商较高且教育水平较高,所以事业有成的父母所养育的子女,获得成功的概率也较高。
但搬入条件好的小区对儿童的学校成绩并无帮助,这可能是因为搬家本身存在负面作用,更有可能是因为,正如换了好鞋不会跳得更高,好房子也无法提高数学或阅读成绩。
有关:母亲在生育第一胎时的年龄为30岁或30岁以上
无关:母亲在孩子出生后至上幼儿园之前不工作
假如一名妇女30岁之后才要第一个孩子,这个孩子在学校成绩好的概率较高。这样的母亲往往是想接受高等教育或在事业上有所成就,他们很可能也比未成年妈妈更想要孩子。但这并不是说,只要初为人母时年纪较大,就一定是更加称职的母亲,而是说这样的母亲为母子双方创造了更加优越条件。(值得注意的是,如果是未成年人妈妈,即便等到30岁之后再要二胎,也不具备这样的条件。“童年早期的纵向研究”的数据表明,她们的二胎并未优于第一胎。)
与此同时,母亲在孩子上幼儿园之前都辞职在家,似乎毫无帮助。养育过度的父母或许会觉得二者毫无关联这一点令人泄气,如此一来,那些母子课程还有什么意义?但数据表现出来的规律确实如此。
有关:出生体重低
无关:参加过启智计划
低体重往往在学校成绩不佳。这或是因为早产对儿童的整体健康有害,或是因为出生体重低预示着父母极有可能会养育不当,毕竟怀孕期间抽烟、喝酒或者虐待腹中胎儿的母亲,不会因为孩子出生就幡然悔悟。因此,低体重儿成为贫困儿童的概率较高,因而参加启智计划的概率也较高。
“启智计划”,是联邦政府推行的学前教育计划。但“童年早期的纵向研究”的数据表明,启智计划对儿童未来的考试成绩毫无帮助。尽管启智计划广受好评,我们也得承认,事实已经一次次地证明,该计划从长期来看,收效甚微,
以下是可能的原因之一:一般而言,参加启智计划的儿童白天虽然不用和自己教育水平低、劳累过度的母亲在一起。(还有一屋子同样贫困的儿童)实际上,启智计划的教师仅有不到30%有学士学位,且这个岗位收入微薄——启智计划的教师年收入约为美元,而公立幼儿园教师的年收入则为美元——又难以在短期内招到素质更高的教师。
有关:父母在家讲英文
无关:定期随父母去博物馆
父母讲英文的儿童在学校的成绩要优于父母不讲英语的儿童。这也不足为奇。在“童年早期的纵向研究”中,拉美裔学生的成绩进一步佐证了这一相关关系,拉美裔学生的整体成绩偏低,同事父母不讲英文的比例也较高。(不过,他们往往能在高年级迎头赶上。)那么反面例子又如何?
假如父母不仅将英语,还会在周末带孩子参观博物馆以拓展文化视野,结果会怎么?抱歉,填鸭式的文化教育或许是养育过渡的一个基本信条,但“童年早期的纵向研究”的数据表明,参观博物馆与考试成绩并不相关。
有关:是被收养的儿童
无关:经常被打
被收养与学校考试成绩高度负相关。为什么?研究表明,亲生父母的智商对儿童的学业水平造成的影响远高于养父母的智商,而将自己孩子交予他人收养的母亲智商往往明显低于收养者。被收养儿童成绩平平的另一个原因听起来或许令人反感,它与主张人性自私的基本经济学理论有关:想弃养孩子的母亲可能不会想像要孩子的母亲一样认真做产前保健。(区别类似——以下推论可能更加令人反感——你如何对待自家车与租来的过周末的车。)
不过,虽然被收养儿童往往开始成绩不佳,经常被打的儿童则不然。这或许有些出人意料,不是因为打孩子本身难免会造成伤害,而是因为传统观念认为,打孩子是不文明的做法。我们可能会因此认为打孩子的父母在其他方面也不文明,或许事实并非如此,打孩子或许另有内情。请记住,“童年早期的纵向研究”这一调查包含对儿童父母的直接采访,因此父母同政府调查人员促膝而谈,当面承认自己打孩子。这表明,坦白这种行径的父母要么是不文明,要么本性诚实。或许城市作为正确育儿方式的一部分,影响要大于打孩子这种不当的育儿方式。
有关:父母参加家长教师联谊会
无关:经常看电视
父母如果参加家长教师联谊会,孩子往往能在学校取得好成绩,这很可能表明,与教育行业息息相关的父母才会参加家长教师联谊会,但参加联谊会本身并不会提高孩子的成绩。
与此同时,“童年早期的纵向研究”的数据表明,儿童的考试成绩与看电视的时间并不相关。
这虽与传统观念相悖,但看电视显然不会让儿童大脑变成一团浆糊。(芬兰的教育系统名列全球最佳,多数芬兰儿童7岁才开始上学,但在上学之前,就已经通过看配有芬兰语字幕的美国电视节目自学了识字。)不过,在家里用电脑也不会让孩子成为爱因斯坦:“童年早期的纵向研究”的数据表明,使用电脑与学校考试成绩并不相关。
有关:家中藏书多
无关:几乎每天都听父母读书
家中藏书多的儿童确实在学校考试中能取得好成绩。但经常给孩子读书却对童年早期的考试成绩并无影响。
这似乎有些蹊跷,让我们回到最初的问题:父母的作用究竟有多大,以集体现在什么方面?
如何理解读书对童年早期的考试成绩没有影响。那是否仅仅家中有藏书就可以让儿童变聪明?书籍是否对儿童的大脑有某种潜移默化的神奇影响?要是真这样,可能会有人打算装上一卡车的书给所有育有学龄前儿童的家庭发书。
如何解读这种相关关系?以下为可能的理由之一:会买大量童书的父母多数本身就聪明睿智、学历很高。(而且他们将自己的智慧和工作理念传递给了自己的孩子。)抑或他们本身便很注重教育,也关怀子女的总体发展。(他们创造了鼓励学习、学有所获的环境。)这样的父母或许认为所有童书都是开发儿童智力的不二法宝。但他们很可能错了,实际上,书籍并非智力提高的原因,而是智力出众的表现。
这段内容取自于美国教育部在上个世纪90年底做的一个“童年早期的纵向研究”的调查,很多专家根据调查的数据得出了一些结论。
作为中国的父母,我需要冷静看待这组数据,它们受到年代、文化、以及人口素质差异的影响,并不一定完全适用于中国,而且有可能结果是完全相反的。只能作为参考。
北京中医白癜风研究院北京中医治疗白癜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