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者:凌宇航
来源:培训杂志(ID:trainingmagazine)
打通“课前、课中、课后”三个阶段的界限屏障,使课程变得更有“弹性”,其关键在于“收放之间”,收即聚焦,放即发散,收得有力,放得自然。
一、培训领域的争论加法党培训应该在现有的基础上不断丰富,用更多元化的呈现方式更完整的展现课程的内容及信息。减法党现在人们工作和生活的节奏在日益加快,培训应该把课程的内容拆散,以更简洁、更直接、碎片化的方式传递信息。其实,两种说法并无本质上的分歧,同为培训的呈现方式,只是在侧重点和适用条件方面略有差异,关键在于在应用时找到一个平衡点,使课程的呈现方式能够结合使用的情境更好的满足学员的需求。
二、课程需要“弹性”“平衡”,除了需要我们在选择课程的呈现方式时权衡利弊,还需要我们对课程的构建思路进行有创造性的延展,使课程变得更灵活、富有“弹性”,既考虑到学员学习和转化的过渡性需求,又满足他们高效学习和使用的即时性需求。
如何使课程变得有“弹性”呢?
传统课程往往把重点主要放在课堂呈现的现场部分,但受限于课堂时间和情境的局限,往往不能很好的实现预期的培训效果。我们可以考虑将课程进行拓展,逐渐打通“课前、课中、课后”三个阶段的界限屏障,从而使课程变得更有“弹性”(如图1所示),其关键在于——“收放之间”,收即聚焦,放即发散,收得有力,放得自然。
下面,我们将从课程的三个阶段来分别介绍一下具体的操作方法(如图2所示)。
三、课前部分——“预”“预”是指课程开始前的准备和造势工作,通过设计课前一系列的准备活动,引导学员初步了解课程的目标、背景和基本内容,同时为课程的进一步优化提供参考信息。
我们可以具体通过以下几个环节来进行强化(如图3所示):
课前部分分别从“课程宣传、报名筛选、激发学习动机、调研课程目标、课程背景信息和课程正式内容”六个环节入手,根据各自的收、放特性,分别组合形成四组弹簧来提升课程的弹性。为方便大家记忆,可以参考以下口诀:
课程宣传来造势,报名筛选细斟酌;
学习动机靠激发,调研目标不可少;
知彼解己作对照,内容信息早知道。
课程宣传(放)
课程宣传的目标是使目标学员了解课程的安排及基本信息,具体操作可以将线上系统和线下媒介相结合,采用多元化、立体式的方式来进行呈现,如:制作海报、宣传册、发布北京哪家医院治疗白癜风效果最好白癜风多少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