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数字人文视域下翻译研究的进展
自上世纪90年代以来,我国数字人文研究快速发展。计算机技术先后应用于语言学、文学、地理学和历史学等人文学科的研究,一批语料库、数据库和数字化资源库相继建成并得到广泛应用,如上海交通大学外国语学院研发的上海交大科技英语语料库、北京大学中文系研制的全唐诗电子检索系统和国家图书馆研发的敦煌遗珍数字化资源库等。在这一历史语境中,以语料库技术、键盘记录技术和眼动仪等技术应用为代表的数字人文视域下的翻译研究取得了重要进展。首先,语料库翻译学理论框架成功建构,语料库翻译学作为翻译研究范式的地位得以最终确立。年,英国曼彻斯特大学MonaBaker教授发表题为“CorpusLinguisticsandTranslationStudies”的文章,分析了语料库在翻译研究中应用的价值及其具体领域。无独有偶,就在同一年,杨惠中教授()发表题为“语料库语言学与机器翻译”的文章。从此,以王克非教授为代表的中国学者先后建设平行语料库和翻译语料库,如中国英汉平行语料库、红楼梦汉英平行语料库、莎士比亚戏剧英汉平行语料库和翻译汉语语料库等,并以这些语料库的应用为基础开展一系列课题的研究,如翻译共性研究、具体语言对翻译语言特征研究、译者风格研究、翻译规范研究、翻译教学研究、机器翻译研究和口译研究等。这些研究既包括翻译主体和翻译客体的研究,也涵盖翻译理论和翻译实践的研究,既有翻译事实或翻译现象的描写,也有翻译事实成因的解释,有力推动了语料库翻译学理论框架的形成。值得一提的是,王克非()和胡开宝()先后讨论了语料库翻译学的界定、属性、特征和主要研究领域,较为全面地分析了语料库翻译学的理论框架。此外,胡开宝先后出版了《语料库翻译学概论》(上海交通大学出版社,)和《语料库翻译学》(上海交通大学出版社,)等著作,全面论述了语料库翻译学的定义、属性、特征、主要研究领域和研究意义。至此,语料库翻译学的理论框架最终成功构建,而语料库翻译学作为全新的翻译研究范式的地位也得以确定。根据库恩的观点,范式是指“具体科学共同体从事科学活动所必需遵循的公认的模式,包括共有的世界观、基本理论、范例、方法、手段和标准等与科学研究有关的所有东西。”(Kuhn,:90)众所周知,从事语料库翻译学研究的研究者都接受描写性翻译学的理论主张,均推崇语料库方法的应用。而且,语料库翻译学具有稳定的研究领域和学术研究群体。从这个意义上讲,我们认为语料库翻译学具有研究范式的地位。其次,翻译过程研究开始进入实证实验阶段,并且愈来愈得到学界认可。翻译过程研究,旨在分析翻译过程的属性和规律,探讨译者的心理机制和思维规律。翻译过程研究通常可以选取社会学视角和实验实证视角。前者侧重于分析各种社会、文化、政治、经济等因素对翻译过程的影响,后者,即翻译过程的实证研究,旨在通过实验方法分析翻译过程中译者大脑的思维活动和认知神经机制,揭示译者在翻译过程中如何选择翻译策略和方法来完成翻译转换。翻译过程实证研究的发展可以划分为三个阶段。第一阶段为20世纪80年代至90年代末,学界主要采用“有声思维法”探讨翻译过程中译者的翻译策略选择和决策过程。第二阶段为20世纪90年代至21世纪初,学界应用以键盘录入软件“Translog”为代表的键盘记录技术获取译者翻译行为的数据,并基于这些数据分析译者翻译过程中的思维活动。第三阶段为自21世纪初以来,医学和心理学等学科使用的技术和设备被用来探索翻译认知过程,如眼动仪和脑电分析等。近年来,国内学者开始白癜风专科的医院哪里能治愈白癜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