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二语言对第一语言的效应研究是当今第二语言习得研究领域的一个崭新的区域。
早在年,美国语言学家UlrichWeinreich就在其《接触中的语言》(LanguagesinContact)一书中谈到了一种干扰,即“作为双语者熟悉多于一种语言的结果而发生在其言语中的背离其中任何一种语言规范的那些例子”。在Weinreich的著作问世半个世纪以来,人们大量地研究了第二语言的学习和使用如何受到第一语言的影响,研究路径包括对比分析(ContrastiveAnalysis)、迁移、跨语言影响、参数的重置(resettingofparameters)等假说,以及许多其他的方法。然而,似乎不大有人注意到Weinreich的定义说的是背离“其中任何一种”(either)语言,也就是说,第一语言影响第二语言,第二语言也会影响第一语言。这种第二语言对第一语言的效应有时被称为“逆向”(reverse)或“反向”(backward)迁移。
长期以来对二语对一语效应研究的忽视可能有两个原因。首先,研究者总是对非高级的第二语言学习者感兴趣。在第二语言学习的开始阶段,跨语言影响大多是单向的,即从一语到二语。其次,二语习得研究以针对英语作为二语的习得研究为主。为研究工作提供数据的高级英语学习者往往是到英语国家的移民,英语知识对他们的成功和融入新的社会是必不可少的。因此,这种知识的发展激发了研究者的兴趣。而另一方面,这些人的本族语状态,则是无关紧要的,所以没有把研究者的兴趣提高到与前一种兴趣相同的程度。
20世纪80年代,与语言习得相对应的“语言损耗”(languageattrition,也译作“耗损”、“耗失”、“磨耗”、“磨蚀”、“退化”、“流损”等)研究作为应用语言学的一个研究领域而兴起。年,美国宾西法尼亚大学召开了“语言技能损耗研讨会”(ConferenceontheAttritionofLanguageSkills)。随后国际学术领域便广泛开展了相关研究,并确立了语言损耗研究在语言习得研究中的重要地位。语言损耗泛指双语者或多语者个体或团体由于某种语言使用的减少或停止,其运用该语言的能力随着时间的推移而逐渐减退或丧失的现象。(杨连瑞、潘克菊)
人们开始在语言损耗(languageattrition)的框架内研究第一语言中的发生的变化。二语越来越占优势的现象被看作是导致一语逐渐消失的因素之一。VanEls等人(蔡寒松、周榕)曾将语言损耗较为详细地分为几个主要范畴:(1)母语环境中母语的损耗,如老年人的语言损耗,语言死亡,以及方言群体中的方言丧失等;(2)第二语言环境中母语的损耗,如移民的母语损耗、方言群体外的方言丧失;(3)母语环境中第二语言或外语的损耗;(4)第二语言环境中第二语言或外语的损耗,如趋于年迈的移民的第二语言损耗。其中第2个范畴与二语对一语的效应基本相符。
基于Chomsky年提出的原则与参数框架(thePPframework),VivianCook在、和年连续发表了以他所提出的“多元语言能力”(multi-长沙治疗白癜风的医院白癜风是什么导致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