有人认为,毛泽东时代的经济发展速度,以GDP计算比印度、非洲落后国家、甚至比旧中国都差,这是真的吗?当我们用真实的产品产量数据比较,却发现事实完全相反。本文共9个部分:第一、二部分,分析GDP比较的问题;第三、四部分,提出毛泽东时代时间界定,产品产量数据来源及分析方法;第五部分,基本数据比较的结果;第六至第九部分,提供了各类产品的大量数据比较和图表显示,供大家研究参考。
毛泽东时代的经济发展到底怎样?一个时期以来越说越低,已经到了彻底否定的程度。大量无底线贬低毛泽东时代辉煌经济成就的论调,往往出自党内和学术界一些权威人士,让广大党员和人民群众感到不寒而栗!
例如,直到现在还挂在《中国共产党新闻网》上,由中央党校国际战略研究所副所长周天勇撰写,原载于年中央党校主办的《学习时报》上的文章,题目是《三十年前我们为什么要选择改革开放》,就言之凿凿的论证新中国经济发展不如旧中国,改革开放前中国的GDP世界排位是不断下降的。文中说:
年11月,由中国宏观经济学会、中国经济改革研究基金会联合举行的中国目前规格最高的经济学奖颁奖典礼上,一位著名经济学家说:
如果这些说法是真的,新中国的成立就是一场灾难,选择走社会主义道路就是完全错误的。年建立的朝气蓬勃、蒸蒸日上的新中国,人民记忆中那个在经济建设等各个领域取得了举世公认的巨大成就的新中国,竟然连祸国殃民的国民党反动派都不如,甚至连经济发展最落后的非洲地区都不如,这不但使社会主义革命和建设的正当性失去依据,连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伟大事业、习总书记讲的两个30年都不能否定,也失去了经济基础甚至全部依据。
毛泽东时代不是一个人领导,而是一个中央领导集体。在大部分时间里,中央政治局常委是毛泽东、刘少奇、周恩来、朱德、陈云、林彪、邓小平等,他们几乎参与了党和国家所有的重大决策和领导。自始至终主管经济工作的是周恩来总理,即使文化大革命中也是周总理负责,还有中央政府分管经济工作的领导人,形成新中国经济建设的最高领导层。其中,年到年的副总理有陈云;年到年的副总理有陈云、邓小平、邓子恢、李富春、李先念等;年到年的副总理有陈云、邓小平、邓子恢、李富春、李先念、薄一波、谭震林、习仲勋等;年到年的副总理有陈云、邓小平、柯庆施、李富春、李先念、谭震林等,还有年1月任命的副总理邓小平、李先念、陈永贵、吴桂贤、王震、余秋里、谷牧、孙健等,副总理中陈云、邓小平、李先念都是连续4届,李富春是连续3届,有的领导人尽管一段时间特别是文化大革命中被夺权,但都为新中国经济建设发挥了重要领导作用。周总理几乎每年都要向全国人民汇报,每年都有令人振奋的发展和经济建设成就,难道那些都是假话?怎么就被后来的一些人说成了一团漆黑?
更重要的是,一心跟着共产党建设社会主义新中国的亿万工人农民、知识分子、各界劳动者和各级基层干部,他们几十年艰苦奋斗的劳动成果和建设成就,怎么说没有就没有了?怎么连黑暗的旧中国都不如、甚至连最落后的非洲都不如了?那个精心计算出来的GDP是真的吗?反映了历史真相还是颠覆了历史真相?党和人民乃至国际社会都需要弄清楚。
一、后来估算的GDP能反映毛泽东时代经济发展真相吗?评价毛泽东时代的经济发展,一般都用GDP说事,往往得出一些令人匪夷所思的结论。
而事实真相是怎样呢?毛泽东时代的中国,根本就没有GDP统计。直到年,国民经济核算仍延续着与计划经济相配套的物质平衡表体系MPS。从年开始建立第三产业统计,到年才转为源于市场经济的国民经济核算体系SNA,从此,SNA体系中的GDP成了最重要的指标。此前没有GDP统计的历史时期,现在引用的那时GDP数据从哪里来的?答案很明确,是后来推算的。
但是,即使年后的GDP,后来也经历过多次修改。为什么要修改呢?直接原因是与经济发展事实严重不符。用改革后的统计方法计算,年-年GDP年均增长9.2%,而当时世界银行的数据却只有2.2%。如此大的差距怎样解释?中国有关部门认为,主要是汇率下调引起的;而世行专家则认为,中国的统计体系虽然进行了改革,其基本概念仍深深扎根于传统的MPS体系,许多产品价格仍处于政府控制中,导致以价格为衡量标准的统计结果失真。鉴于发现的问题,年第三次全国工业普查后,有关部门对-年的GDP进行了重大调整,使年后的GDP数据有了大幅度提升,平均上调幅度近6%,其中年上调幅度高达10%。[1]到年底进行全国经济普查时,又发现当年GDP比年快报核算数多了2.3万亿元,增幅高达16.8%,为保持GDP数据的历史可比性,有关部门按国际惯例修正了年-年数据,同时又一次调整了年-年的GDP增长率,此后还有多次调整。
这说明了一个问题,90年代开始实行的GDP统计存在着严重缺陷,必须不断修改才能大致差不多。其实,这个问题在西方国家同样存在,他们也在不断修改GDP数据,否则会出现很大误差。就拿美国来说,仅年至年70年间,就进行过11次历史数据调整,平均每6年多一点就要调整一次。
这就提出一个问题,当年统计上报的当年GDP,与经济普查的实际情况误差都那么大,不得不对数据一再调整,难道对几十年前的GDP评估反而准确了?用这样的数据,去进行跨越半个世纪的比较,能反映历史真相吗?况且,因为统计体系的不同,许多项目和门类过去根本就没有统计过,怎能做到言之凿凿的比较呢?科学需要可靠的事实证明,容不得半点胡说八道,否则,就是故意制造历史笑话和学术笑话,就是没有良知的表现。
二、毛泽东时代的经济核算体系与现在的区别毛泽东时代使用的经济核算体系是MPS,而当今中国使用的经济核算体系是SNA,这是两种完全不同的核算体系,理论基础、计算方法、分类方法和指标涵义等方面都不同。
现在中国使用的SNA体系,是第二次世界大战后西方资本主义国家为适应宏观经济控制需要产生的。西方经济学中,没有像马克思主义经济学那样,区分物质生产和非物质生产、生产劳动和非生产劳动,它们认为社会产品和国民收入,是土地、资本、劳动三个方面一起作用的结果,一切产品的生产和劳务都是生产,利润、利息、租金与工资一样,都是生产要素收入。所以,他们的经济核算体系把房地产业、金融保险业、科教文卫、广播电影电视业、政党机关和社会团体等行业的增加值,都在统计范围之内。
毛泽东时代的MPS体系,是当时所有社会主义国家都使用的指导计划经济的物质产品平衡体系。MPS体系的理论基础,是马克思主义经济学的核心观点——物质资料生产是人类社会存在和发展的基础,只有创造物质产品和增加产品价值的劳动,才是基本生产劳动,非物质生产部门的收入是在国民收入再分配中形成的,所以在统计中不体现非物质资料生产和服务活动。年前,中国许多非物质生产部门如房地产业、金融保险业、科教文卫、广播电影电视业、政党机关和社会团体等行业的增加值,是不统计在内的。但毛泽东时代并非没有这些职能部门,由于强有力的国家机器和计划体制,这些部门在低成本高效运转,服务于国家建设各项事业。
对后来引进的SNA,要辨别两个不同概念:一是GNP(国民生产总值),一是GDP(国内生产总值)。GNP统计遵循的是国民原则,不包括外资产值,但包括国民在外国创造的产值;GDP统计遵循的是国土原则,包括外资在国内创造的产值,不包括国民在外国创造的产值。对于经济落后的国家,GNP比GDP更能反映真实状况,因为自己没有多少资本在外国投资,更多是外国资本在本国增值。引进外资后,付出环境、市场和资源的代价,求得在工资、税收及生产力提高等方面获利。但外资财富最终要流回外国,所以计算GDP或人均GDP对国民的意义不大,相反会掩盖外国资本在本国的扩张程度,喜人的GDP像挂在拉磨的驴前那根红萝卜,近在眼前却难享受到。所以,包括世界银行在内,更北京治疗白癜风哪家医院比较好北京中科专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