历史课程专家叶小兵教授赴山东省昌乐二中

观摩示范课

叶教授、赵老师评课指导

叶教授做部编教材培训

课程整合文本研讨

培训感悟

卷首语

年5月16日,一场及时雨赶走了连续多天的闷热,多彩校园清新四溢,恰似叶教授为我们拨云见雾,吹来国家课程高位引领的清风!

为进一步理解历史学科要义和学科教育的价值,修改完善整合文本、完善导学案、课堂设计模板以及认识课题研究的价值,历史课程专家叶小兵教授专门赴山东省昌乐二中进行现场指导和培训。集团兄弟学校共77人参加了此次培训。

观摩示范课

首先,苏保勇老师上《统一多民族国家的巩固与发展》的示范课,苏老师围绕主题“统一多民族国家的巩固与发展”展开,以培养学生时空观的“中国历朝历代地图演变”为线索,先突破清朝巩固统一多民族国家的措施,再联系历朝历代对西藏、新疆、台湾的管理措施,然后延伸到我们古代管辖边疆地区的方式方法,由近及远,由浅入深,层层深入。课堂上学生质疑不断,老师及时点拨、引领,为老师们呈现了一堂有深度的课。

接着,闵凡修主任上了《清朝君主专制的强化》的示范课。闵主任采用主题+板块的学习方式,主题为“认识专制下的危机,探讨闭关中的落伍”,分君主集权攀顶峰、文化专制万马喑、封建日暮危急重三个板块,依次解决军机处、文字狱与文化专制和闭关锁国对我们的启示三大块内容。闵主任设计“梦回清朝”的情境,在情境中完成学习任务,实现真实探究。在课堂中求新求变,大胆采用以口头展示为主,版面展示为辅的方式,原生态展示,也实现了准确预习、深刻理解、新颖见解等从预习到探究到思想认识提高的层层深化。学生积极参与,师生浑然一体,让人陶醉。

叶教授评课

叶教授针对两节示范课做出了全面、准确和高位的点评。首先,叶教授肯定了我们的三点做法:第一,教师们将模式用活了,使我们的模式有定式有变式也有了生命力,所以,老师们要有自己的上课风格。第二,师生互动巧妙恰当,学生在点评、表达的同时,教师不断引导、纠正、概括、提升,师生互动是“滚动式”前进,而非先后。第三,能将本课内容放在整个历史进程中考查,实现了知识的结构性。同时,叶教授也指出了两节课中存在的问题,如南海诸岛、巴尔克什湖、弄清历史史实与历史解释、规范运用地图以及如何联系实际等,给了我们详细、具体的指导。最后,叶教授对我们的学案和课堂给出了高位的引领,提出学案中补充的史料要有价值,最好是学生不知道、有助于理解史实的史料;在课堂中要插入一些小故事,把历史讲活而非抽象或仅仅是理智。

赵素芹主任点评

赵主任强调,我们要坚持“将生活放在课程的中心,将学生放在课堂的中心,将学习放在教育的中心”,历史课堂要有历史味,不断研究学科核心素养,不断研究“任务驱动,情境体验,真实探究”,任务具有实践性、挑战性、整体性、多样性,情境尽量真实,做到生活化、活动化、思维化、意义化,能促进学生有意义的学习,以新情境下的问题解决为重心:学习情境、生活情境、社会情境、学术情境等。探究立足学科本质,具备实际意义和探究价值,探究能引发学生深度思考的问题来驱动大任务的完成,探究过程凸显学生学习过程,让学习真实发生。

叶教授做部编教材的培训

下午,叶教授就统编教材的使用给老师们做了精彩培训。叶教授从统编教材的背景、统编教材的变化、统编教材中的一些重要问题详细的作出了培训和指导,帮助老师们明确了统编教材的使用方法,解决了老师们长久以来的一些困惑,也进一步拓宽了老师们的视野,打开了老师们的思维,提升了课程水平。

课程整合文本研讨

晚上大家提出在实际教学过程中遇到的关于课程整合的疑惑,叶教授和赵老师一一给出解答。

第一,课程整合文本的定位要准确,整合文本是“学材”,统编教材是国家事权,课程整合文本不能取代教材。出学案时要依据课程整合文本,而非简单依靠课本。

第二,叶教授充分肯定了我们的“大开大合”,指出在课程整合时不要畏手畏脚,大胆进行跨单元的整合,例如可以参考高中新课标将整个内容划分为七个主题。

第三,突出强调课程整合的两个原则:“强干弱枝”和“素养立意”。课程整合的重心要放在重点问题上,课程资源的搜集和使用也要围绕重点核心问题。与此同时,课程整合要坚持素养立意,不能知识立意。换个角度说知识是素养的基础,但不是我们的培养目标。

兴奋、充实的一天就这样过去了,期待着明天,期待着更加精彩!

培训心得

坐而论道,信而好古。

——叶小兵教授培训第一天感悟

滨州行知中学明昭

作为一名刚毕业不久的青年教师,能够接连多次到集团各校参加各项活动是我莫大的荣幸,同时也是锻炼自我提升自我的大好时机。年5月16日早上五点从滨州行知中学出发前往昌乐二中,这样天还没亮就出发的场景在今年已经经历了三次。但是,这次的心情很轻松,因为国家课程专家叶小兵教授再次为我们做培训,这是自寒假课程整合以来我与叶教授见的第二次面。他像是一座高山,见其则不怒自威,不敢望其项背;他又像是一个深渊,如若书海浩繁,学问深不见底;他更像是一个航标,代表着历史教学的最前沿,课程高度让人难以超越。

集团提出“十二字方针”以来,我们青年教师一直在探索,一直在学习,也同样一直在困惑。今天上午听了初中组的两堂课以及叶教授的点评后,对于这个问题有了些许思考:

一、任务要具体可操作:苏保勇老师以“统一多民族国家的巩固和发展”为课题,通过古代历朝历代的疆域地图进行导入,引导学生对清王朝为巩固统一多民族国家所采取的措施以及历朝历代对于边疆的管理进行探讨。整堂课充分体现了学生的主体地位,学生们自由的充分的去思考问题,带着目标装着任务,积极的展示自己的思考,也出现了学生与学生之间质疑和辩驳。教师在这其中始终及时的监控,对于学生回答不了的问题积极提供引导,而不是给学生答案。但是这堂课的一个缺点就是没有完成他所设定的任务,这节课的任务是“选择清朝前期的一位统治者,为其写一段60字左右的颁奖词,说明他为统一多民族国家发展所作出的贡献”,学生们最后并没有形成书面的成果。贾老举了几个任务的例子,最经典的就是利用相似三角形来测量教学楼的高度,这堂课最后必然是学生们测出楼的高度的数据。闵凡修老师讲的是“清朝君主专制的强化”,并制订了一个主题“认识专制下的危机,探讨闭关中的落伍”,而且围绕着一个可操作的任务,即“梦回清朝,你成为一位穿越剧的演员,说说你在清朝的工作和生活”。这堂课最后就达到了最后的任务,因为这节课的导学案设计就是围绕着这个任务来的,将目标融入其中,假定了“演员”的角色,比较新颖能够引发学生的兴趣。

以前我们制定的任务有二个甚至多个,目标和任务分不清,差别不大。目标与任务的关系搞不清楚,目标和任务的先后顺序也模棱两可。所以我们任务的制定必须得具体可操作,先有目标再有任务。以前的目标以教师为中心,出于教师的思考,完全是教师强加给学生的思维定势和预定的学习结果,学生得到什么也是提前预想好的。而目标的制定必须要以学生为中心,不要出现教师的意志,学习后的得到的东西必然是内化的是生成的。比如说,叶教授专门指出不赞同目标一味的拔高,他说认识也好熏陶也好是潜移默化的,是基于对历史的发掘而慢慢给孩子培养的。所以不要盲目的拔高课程高度,要将家国情怀变成潜移默化的内化于心,而不求外在于形。要改变学习目标学生看不懂,学不会,得不到的情况,任务要明确简单可操作。

二、情境要连贯有趣味:叶教授在评课中肯定了两位老师的课堂设计,他说历史教学不能够割裂历史,东一块西一块多,要现在人类历史的发展长河中去看待历史问题。苏老师的课堂首先用历朝历代的疆域演变将整个历史串联了起来,在让学生探讨清朝对西藏、新疆和台湾管辖的同时也让学生总结西汉、唐朝和元朝对以上地区的管理,进而又站在整个中国古代来探讨对边疆地区管理的方式。这个情景的连贯是历史发展过程的再现,而不是单独的讲清朝,将历史割裂碎片化。闵老师同样是前串后联,先是导入反映汉、宋、清三朝君臣关系得图片,从中体现清朝专制统治达到顶峰。然后再探讨完清朝闭关锁国的对外政策后又让学生们回顾唐朝的对外政策。所以,我们创设的情境要以历史的发展为线索,用历史发展的眼光看问题。此外,叶教授指出一个好的历史老师必然是一个会讲历史故事的人,在教师点拨当中可以穿插有趣的好玩的历史故事来调动学生的兴趣。兴趣是最好的老师,只有学生产生了对历史学科的兴趣,再枯燥再累他也会觉得轻松。所以,情境设置要体现历史发展脉络,要连贯不断裂,要整体不碎片,要充满乐趣,激发学生的兴趣。

三、探究要真实全员参与:传统的教学模式老师只







































北京中科白癜风医院爱心公益
北京治疗白癜风要多少钱呀



转载请注明:http://www.92nongye.com/xxmb/204620819.html

  • 上一篇文章:
  •   
  • 下一篇文章: 没有了